
有论者说:“伊壁鸠鲁哲学则明显受到了东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尽管他的本意并非是要人们纵情声乐,但从其哲学理论看来,伊壁鸠鲁关注的确实是个人的快乐,有一种个人主义的倾向。(顾锋强、李艳萍: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转向探索,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相反的评论也有,有论者认为:“伊壁鸠鲁在性方面实行禁欲主义。”(丁智琼:“快乐即幸福”和“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类似的观点认为,伊壁鸠鲁“主张的是人以自身的理性对内心的情欲予以最大限度的压抑与束缚”。(田方林:重新审视伊壁鸠鲁辩证的伦理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我认为,这两种看法相反的评价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们从伊壁鸠鲁的有关论述中,看不到任何提倡享乐的观点,相反的,提倡有节制地满足欲望、不去追求享受的观点则比比皆是。
他说:“当我们说快乐是目的的时候,我们说的不是那些花费无度或沉溺于感官享乐的人的快乐。那些对我们的看法无知、反对或恶意歪曲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讲的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快乐并不是无止境的宴饮狂欢,也不是享用美色,也不是大鱼大肉什么的或美味佳肴带来的享乐生活,而是运用清醒的理性研究和发现所有选择和规避的原因,把导致灵魂最大恐惧的观念驱赶出。”(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33;以下只注页码)我想,伊壁鸠鲁在这里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
其次,伊壁鸠鲁也不提倡禁欲主义。他认为因匮乏而导致身体痛苦的状况必须消除,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必须予以满足。为此,他说:“如果贤人穷了,他也会去挣钱,但是仅仅通过他的智慧。”(p.53)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那些自然而必要的欲望。
他主张一个人要过简单的生活,同时又说:“简单生活也有一个度。不注意这个度的人所犯的错误和陷入奢靡生活的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大。”(p.49)
在他看来,过分节俭和节制导致的恶果是不能满足那些自然而必要的欲望,跟奢侈挥霍的生活方式一样,无法让人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这里他反对禁欲主义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
有的论者指出,伊壁鸠鲁认为,“对人来说,更根本的东西,不是理性,而感觉才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没有作为终极目的的外在的至善,人的天性就是要追求快乐,快乐是最高的天生的善。”(张广生、田琳琳:文化、文明与自然——伊壁鸠鲁主义的政治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0期)
我认为,这是对伊壁鸠鲁思想的极大误解。
首先,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和理智(理性)是不可分开的;没有理智就没有快乐:“快乐的生活离不开理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理智、美好和正义的生活也离不开快乐。如果缺乏了其中的一样,比如缺乏了理智,那么虽然一个人还过着美好的和正义的生活,他已经不可能过上快乐的生活。”(p.38)
其次,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是灵魂的无烦恼,而这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有可能:“无论拥有多么巨大的财产,赢得多么广的名声,或是获得那些无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东西,都无法解决灵魂的紊乱,也无法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欢乐。”(p.50)
有论者虽然承认伊壁鸠鲁是用理性来节制快乐,却不认可他的做法:“伊壁鸠鲁试图用一个快乐将感官快乐和理性节制和权衡所带来的快乐调和起来。……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单纯追求第一种快乐而带来痛苦这样的问题,节制所需要针对的只能是那些社会性痛苦。因此,可以说伊壁鸠鲁对这两种快乐的调和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成功。”(牟春:快乐的双重含义——伊壁鸠鲁的快乐伦理学,晋阳学刊2008年第1期)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追求感官快乐不会带来痛苦吗?例如,吃得过饱、过好会损害肠胃,还耗费钱财,这不就造成痛苦吗?正因为感官快乐有一个度的问题,而对于度的把握则要靠人的理性来作选择,所以伊壁鸠鲁“将感官快乐和理性节制和权衡所带来的快乐调和起来”,这里“不成功”是在什么地方?我没有看出来。
所谓“节制所需要针对的只能是那些社会性痛苦”,该论者的意思是跟追求感官快乐没有关系,我认为不对。例如,追求奢侈挥霍的生活,这是感官快乐,但这就需要大量钱财,需要这人去为金钱而拼搏,为此而耗费精力,损害身体健康,造成许多烦恼,甚至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这就变成所谓的“社会性痛苦”。所以说,这两种快乐本来就是紧密而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何来“调和不成功”之说?
(作者黄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