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比鸠魯:既非享樂主義,也非禁欲主義

伊比鸠魯:既非享樂主義,也非禁欲主義

有論者說:“伊壁鸠魯哲學則明顯受到了東方享樂主義的影響,盡管他的本意并非是要人們縱情聲樂,但從其哲學理論看來,伊壁鸠魯關注的确實是個人的快樂,有一種個人主義的傾向。(顧鋒強、李豔萍:晚期希臘哲學倫理化轉向探索,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1期)

相反的評論也有,有論者認為:“伊壁鸠魯在性方面實行禁欲主義。”(丁智瓊:“快樂即幸福”和“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魯學派與斯多亞學派幸福觀之比較,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3期)

類似的觀點認為,伊壁鸠魯“主張的是人以自身的理性對内心的情欲予以最大限度的壓抑與束縛”。(田方林:重新審視伊壁鸠魯辯證的倫理思想,延邊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我認為,這兩種看法相反的評價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我們從伊壁鸠魯的有關論述中,看不到任何提倡享樂的觀點,相反的,提倡有節制地滿足欲望、不去追求享受的觀點則比比皆是。

伊比鸠魯:既非享樂主義,也非禁欲主義

他說:“當我們說快樂是目的的時候,我們說的不是那些花費無度或沉溺于感官享樂的人的快樂。那些對我們的看法無知、反對或惡意歪曲的人就是這麼認為的。我們講的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快樂并不是無止境的宴飲狂歡,也不是享用美色,也不是大魚大肉什麼的或美味佳肴帶來的享樂生活,而是運用清醒的理性研究和發現所有選擇和規避的原因,把導緻靈魂最大恐懼的觀念驅趕出。”(伊壁鸠魯、盧克萊修:自然與快樂——伊壁鸠魯的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p.33;以下隻注頁碼)我想,伊壁鸠魯在這裡已經把話說得很清楚了。

其次,伊壁鸠魯也不提倡禁欲主義。他認為因匮乏而導緻身體痛苦的狀況必須消除,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必須予以滿足。為此,他說:“如果賢人窮了,他也會去掙錢,但是僅僅通過他的智慧。”(p.53)掙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那些自然而必要的欲望。

他主張一個人要過簡單的生活,同時又說:“簡單生活也有一個度。不注意這個度的人所犯的錯誤和陷入奢靡生活的人所犯的錯誤一樣大。”(p.49)

在他看來,過分節儉和節制導緻的惡果是不能滿足那些自然而必要的欲望,跟奢侈揮霍的生活方式一樣,無法讓人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這裡他反對禁欲主義的态度是十分鮮明的。

有的論者指出,伊壁鸠魯認為,“對人來說,更根本的東西,不是理性,而感覺才是判斷善惡的标準,沒有作為終極目的的外在的至善,人的天性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是最高的天生的善。”(張廣生、田琳琳:文化、文明與自然——伊壁鸠魯主義的政治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第10期)

我認為,這是對伊壁鸠魯思想的極大誤解。

伊比鸠魯:既非享樂主義,也非禁欲主義

首先,伊壁鸠魯認為,快樂和理智(理性)是不可分開的;沒有理智就沒有快樂:“快樂的生活離不開理智、美好和正義的生活:理智、美好和正義的生活也離不開快樂。如果缺乏了其中的一樣,比如缺乏了理智,那麼雖然一個人還過着美好的和正義的生活,他已經不可能過上快樂的生活。”(p.38)

其次,真正意義上的快樂,是靈魂的無煩惱,而這隻有通過理性的思考才有可能:“無論擁有多麼巨大的财産,赢得多麼廣的名聲,或是獲得那些無限制的欲望所追求的東西,都無法解決靈魂的紊亂,也無法産生真正意義上的歡樂。”(p.50)

有論者雖然承認伊壁鸠魯是用理性來節制快樂,卻不認可他的做法:“伊壁鸠魯試圖用一個快樂将感官快樂和理性節制和權衡所帶來的快樂調和起來。……實際上并沒有什麼單純追求第一種快樂而帶來痛苦這樣的問題,節制所需要針對的隻能是那些社會性痛苦。是以,可以說伊壁鸠魯對這兩種快樂的調和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成功。”(牟春:快樂的雙重含義——伊壁鸠魯的快樂倫理學,晉陽學刊2008年第1期)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追求感官快樂不會帶來痛苦嗎?例如,吃得過飽、過好會損害腸胃,還耗費錢财,這不就造成痛苦嗎?正因為感官快樂有一個度的問題,而對于度的把握則要靠人的理性來作選擇,是以伊壁鸠魯“将感官快樂和理性節制和權衡所帶來的快樂調和起來”,這裡“不成功”是在什麼地方?我沒有看出來。

所謂“節制所需要針對的隻能是那些社會性痛苦”,該論者的意思是跟追求感官快樂沒有關系,我認為不對。例如,追求奢侈揮霍的生活,這是感官快樂,但這就需要大量錢财,需要這人去為金錢而拼搏,為此而耗費精力,損害身體健康,造成許多煩惱,甚至破壞與他人的關系,這就變成所謂的“社會性痛苦”。是以說,這兩種快樂本來就是緊密而不可分開地聯系在一起,何來“調和不成功”之說?

(作者黃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