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他一生的故事值得和大家讲一讲。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罗隐这个人,但对“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两句诗”一定有所耳闻。

【出身与传说】
首先讲讲他的出身,关于罗隐的传说很多,口口相传。
罗隐于乱世晚唐大和七年(833年)正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杭州新城。前人资料记载,他祖辈做过大官,到父亲这一辈已经没落,父亲是个农民,传说他父亲夏日上山守望庄稼,遇见一母老虎,与之相爱产下一子,就是罗隐。也有传说,新城附近的鼍江上有一股青气、一股白气,常年亘于江上直接天际,被称为新城文、武两股气脉。罗隐出生后,文气一脉就消失不见了。邻近乡里的人们说罗隐是承载了新城文气而生,日后必有大前程。
罗隐幼时就是孤儿,与祖母相依为命,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能诗善文,有史书记载“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罗隐自幼聪慧,七岁便可作文,至稍长,文采已传颂乡里。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其实关于罗隐的民间传说很多,罗隐被称为“地仙”,传说是“真龙天子”。玉皇大帝怕他当了皇帝,会捣乱乾坤,就派天兵天将换了罗隐的仙骨。当时罗隐咬紧牙关,浑身的仙骨都被换掉了,只有牙床骨没换得去,虽做不成皇帝,却留下了一张“圣贤嘴”。说来也怪,罗隐说什么就灵验什么,大家既想讨他说好话,又怕惹他讲坏话。现在民间还流传不少有关罗隐这方面的趣闻轶事。
玉林有南流江、北流江两条江,据说从前是同一条大河。罗隐了解到当地百姓深受其苦,遂发动百姓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挑石堵河,水患也随之减少,后世人为其歌功颂德,演变成了他挑座石山去堵塞分流的传说。
【十上不第】
罗隐自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开始的十二三年里,总共参加了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二十七岁的罗隐首次参加科考,名落孙山,连续三年不中,囊中空空如也,身边无人接济,罗隐饥寒交迫,病痛缠身。穷病之下,罗隐四顾茫然,写下了《投所思》: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
满川碧嶂无归日,一榻红尘有泪时。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自此以后,罗隐的诗词文章不是暗含讥讽,就是“丧”的厉害。
咸通五年,罗隐第五次落榜,同期落第的举子有很多离开京师,罗隐写下了《送顾云下第》:
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
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
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
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
有人分析罗隐屡第不中的原因有两点,这两点一个是相貌,一个是性格。
(一)相貌: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第一看长相,第二看言谈,第三看字迹,最后才是看文章,有才华但长得比较尴尬的罗隐自然很难被录用。
以貌取人,自古皆然,像我们比较熟知的钟馗。资料记载钟馗就是唐初终南山进士,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首,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竟以貌取人,迭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抗辩无果,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
那罗隐有多丑呢,我们在侧面看一下,据说对他钦慕已久的宰相千金见了他之后,果断撕掉曾经收藏他的所有诗文,然后拉黑,再无来往,在《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中有所记载:
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这先天的相貌,是他不被录用的第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第二个,性格。
(二)性格。
罗隐自恃才高,又个性直率,参加科考时也不肯收敛锋芒,他的试卷文字讽刺意太浓。在讲究温良恭俭让的古代中国完全算个另类,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试卷不管做得再好得到的都是差评,历次考官对他都亮红灯,《旧五代史》中有记载:
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
性格如此,也不怪旁人了。
咸通八年,罗隐再次来到长安,已经六次落第的他有感于几年来的境遇,大笔一挥:
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云英未嫁】
才子佳人,自古佳话。
初入长安时,罗隐二十七岁。
赴考的路上,经过钟陵。罗隐出口成章,满腹才学倾倒众人。当时,堂下歌姬中有一人身姿曼妙,体态轻盈,加之善解音律,与罗隐相谈甚洽。此人名唤云英,早闻罗隐诗名。
在云英心中,罗相公此去,定当一举高中,而与罗相公的一夕之缘,真是莫大的福分。
十二年后的冬天,罗隐再次路过钟陵。此时,年近不惑的罗隐,已经没有了少年的锐气。再次落第的他,害怕熟人的讯问,没想到在钟陵,又遇到了云英。
云英见到罗隐,以为他是居官上任,哪想到十二年后,罗相公又一次名落孙山!
云英依然美丽,身材依然窈窕,只不过,脸上多了一丝饱经世故的沧桑。当罗隐得知,云英依旧在籍、还没有嫁作人妇的时候,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嘲钟陵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诗中的心酸,苦闷,不甘,自嘲,可谓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晚年凄苦】
有人说,罗隐的心中装有一个大唐,当他漫游蜀地,来到诸葛武侯北伐驻军之地时,感慨系之,写下了一首《筹笔驿》: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值得一提的是,古来皆以西施为亡国之女,但罗隐却不这么认为。他写诗为西施辩护: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直白的诗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含了何等的道理。
他虽做《自遣》以抒怀: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从来没有忘记心中的大唐,公元910年正月,罗隐在杭州辞世,享年七十八岁。
罗隐一生思想属于道家,诗文成就极高,命途多舛,最后以店主本人最喜欢的罗隐的一首诗结尾。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皮日休和陆龟蒙,自以为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而看他们在《皮子文薮》和《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写蜜蜂飞到平地山尖,经历了无限美丽的风光,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后两句写蜜蜂采集百花,酿成蜂蜜,供人享受,为人辛苦,给人甜蜜。这首诗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被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