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作者:县东巷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据民间传说,郭德纲曾经夸口自己会600多段相声!一时间业界哗然。

更有老先生直接劈头盖脸:“我从艺已经63年了,整整六十多年自己听说过的相声也只有200多段,郭德纲说他会600段,那么剩下的400段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学了一辈子才学会了不到七十段。我的师父常宝堃那是相声奇才,也才会九十多段。郭德纲张嘴就说自己会六百段简直是狂傲无知。这简直就是‘一个人拜把子,分不清自己是老几’,太狂妄了!“

后来,郭老板自己也解释了一下,600多段不是全指相声,而是包括相声在内的小曲、太平歌词、京韵大鼓等等。当然,老郭嘴上依然不饶人,于是有了那段著名的小曲 “说了声会六百段,骂声响起来,艺术家会三段,一辈子巧安排”。而且他在早期的表演和作品里也经常提到原来老前辈创作了1000多段相声,而到现在只剩下200段了,相声子弟们太败家了!说相声应该想过日子一样,今天置办个沙发,明天买个床,而不是今天卖个冰箱明天卖个电视机。

老郭到底会几段我并不关心,但是老郭说的这几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相声发展到现在100多年的时间,说长也够长了。可能是由于艺人们普遍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者可能是相声这种东西太复杂,总之相声段子其实不多,充其量也就是1000多段。由此可见,给相声“置产业“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说到“置产业“,相声界里不可不提的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张傻子“,张杰尧。这可真是相声界的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对相声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他是河南、陕西相声的鼻祖!但就是这么一位”大能耐“,却并没有被相声界的从业者们推崇备至,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因为他老人家太有才了,可能眼里根本就没有放过人,而且他的行为太过特立独行,让相声界或者相声的史学家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了。

特立独行

张杰尧出生在天津,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是汉军旗人。张家祖上世代为官,但到了他父亲一辈时家道中落。张杰尧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十岁就进了一个河北梆子剧团学艺,但学了两年就逃跑了。他开始四处流浪,后来又进了河南的一个的京剧、梆子混合团里唱戏,又流回了北京。在北京天桥他经常听“万人迷“等人的相声,自己也学会了很多。于是他开始了更为广泛的全国流窜式的”巡演“。他曾经跟骆彩祥、王子亮等合作到上海、苏州等地表演相声。后又转到南京夫子庙,开封相国寺表演,接着又去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汉口等地表演。民国十一年在汉口开始与绪德贵合作表演相声,不久转到开封演出。随后又到徐州、蚌埠、南京演出。就是在这马不停蹄的辗转之中,张杰尧融汇南北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很多相声段子,而且也塑造了他不拘一格的表演形式。

由于他走南闯北,博采广收,自编自演过很多新段子,给北方相声带进许多新内容和新技巧,像从南方带来的学上海话、学唱卖梨膏糖调等,他精心编演了《关公战秦琼》、《文盲家信》、《婚诗》、《潘巧云告状》、《二十八宿》等许多新段子。这都让观众们耳目一新。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穿西装的张杰尧和穿长衫的张寿臣

另外,他当年演出的时候穿西装,留着仁丹胡。就这身扮相就让他在相声圈里独树一帜。而且在北京演出时他甚至一边说一边发售他自己印制的相声集《笑海》。这也是个第一。

对于他的外号“张傻子“的来历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他的表演风格是有时候装傻充愣。还有一个说法是他在河南演出的时候,因为技艺高超,颇得驻在当地的冯玉祥的赏识。冯玉祥爱听张杰尧的相声,两人又是意气相投,就这样最终决定正式拜一盟把兄弟,冯玉祥比张杰尧年长九岁,两人兄弟相称。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冯玉祥

一个走江湖卖艺的“下九流“跟大军阀拜了把兄弟这也是一桩奇闻,这事也就能发生在”傻大爷“身上,这也算相声界里的壮举了。

由于技艺高超,又有牛X大哥的靠山,张杰尧在河南可谓名利双收。但他有了钱并不像其他相声艺人那样沾染上不良嗜好或是挥霍无度,而是拿出钱来买下一块墓地。这块墓地也并非是给自己置办的,而是一块相声艺人的“公墓”。 修建公墓的初衷是为了让流落异地客死他乡的相声艺人得以安葬。后来冯玉祥知道了他买墓地的事,就跟张杰尧说:“你真是个傻子,管那么多干啥?我的傻兄弟......”这有成了“张傻子”的另一个由来。

张傻子令人喷饭的“怪异“行为还体现在他的师承上。相声界很看重师承,没有师父就是”海青“,不能在这个圈里跟有师承的人抢饭吃。而且师父的名头还得响亮,这样才能给徒弟们铺好以后的发展道路。但对于张杰尧这样的”奇人“来说,师承会是清清楚楚的吗?当然不会,他老人家的师承也是一桩公案!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留着仁丹胡的张杰尧跟他师父高闻元。师傅冷漠,徒弟抱着膀。

他曾经也想拜个师傅,好让自己别那么另类。于是有人介绍了高闻元(高德明父亲)。但是高闻元有些看不上张杰尧,转身就走了。张杰尧看到高闻元这样的举动并没有死缠烂打,而是对着刚才高闻元坐的椅子磕了三个头,出门就说自己是高闻元徒弟了!

尽管傻大爷基本上是自学成才,不需要什么师父,但是圈里的人却不这么认为。张杰尧越是火,圈里的艺人们越是要排挤他,因为大家都不承认张杰尧的师承。张傻子一看同行们如此欺负人,他一气之下把名字改成了“张稽祖“,把弟弟个名字改成了”张稽宗“。这意思太明显了:你们不是看不起我吗?我不在乎,因为我张某人是”滑稽行业“的祖宗!他这一改名可谓轰动了相声界,他直接成了相声界的公敌。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张杰尧化妆女电影明星照

对于这个事件的解决看到过两个版本,一个是张寿臣相应同行们的呼声要出面修理张杰尧。张寿臣直接把徒弟的名字中间字改为“宝“。因为张杰尧又名”张葆华“,”宝“”葆“同音,意思是”矮“张杰尧的辈分。当然这也是”寿“字辈徒弟是”宝“字辈的来历。

另一个版本是张寿臣出面息事宁人,跟张杰尧沟通,并赞扬张杰尧“傻大爷一身都是嘴“,承认了张杰尧的”德“字辈,当然”张稽祖“也改回了张杰尧。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张杰尧化妆老人照

巨大贡献

张寿臣对于相声界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他不但尽行“门长“之责,维护相声圈的利益与团结,而且贡献了很多创作,为相声界”置办“了很多产业。张傻爷虽然在行为处事上距张寿老十万八千里,但在”置办产业方面“他老人家是一点不比张寿老差的。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侯宝林大师的很多段子都是改编自张杰尧的作品,比如《关公战秦琼》、各省人半夜出来上厕所,上海话等等。其他像《闹公堂》(戏迷县长)、《五行诗》、《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文盲家信》、《婚诗》、《潘巧云告状》、《耍猴儿》、《学坠子》、《冒名伶》、《二十八宿》等许多新段子。这些传统段子在如今的小剧场依然在轮番上演。在表演上,张杰尧发托卖相好,装傻充愣恰如其分,学姑娘、老太太、上海商人、河南艺人神似又形似,惟妙惟肖。

1941年,张杰尧和鼓王刘宝全一同再去上海演出,此时相声技艺已经达到巅峰的张杰尧在上海受到极高的欢迎,上海观众特意给他赠送了“曼倩遗风”的锦旗。曼倩者,东方朔也,这从另一个角度把他捧上了相声大师的位置。

解放后,张杰尧携全家定居在西安,他也和张阔旺等人一起成了西北相声的奠基人之一。1961年,侯宝林邀请张杰尧去北京讲学录音,由侯宝林和刘宝瑞亲自捧哏,张杰尧录下了《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六个月》《河南戏》《站马超》《方言》《酒诗》八段相声。其中《关公战秦琼》由侯宝林改编之后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段相声也是中南海里的领导最喜欢的相声之一。几十年后王谦祥李增瑞也曾经表演过《罗成戏貂蝉》。刘宝瑞学会那段《酒诗》后也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表演。且不说这些段子大家听过没有,单就侯宝林亲自给张杰尧量活,我们也就知道张傻爷的能耐了。

相声历史上的“傻大爷”张杰尧

中间与众不同者为张杰尧

张杰尧一生一共表演了429段相声,这在相声界是绝对的无人能出其右了。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是傻爷自己对外胡说的,这个是有据可查的!五十年代央广说唱团曾专门给张杰尧统计过(见附件)。这个数量应能超过另一位添产业巨匠张寿臣,堪称相声史记录。

污点

张杰尧才高八斗,为相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做过一件“不光彩“的事被历史记载,那就是在中国抗战时期,他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请,去日本拍了一部电影《东亚和平之路》。当时日本邀请了不少的艺人,但都被拒绝了,只有张杰尧接受了邀请。他这样做是想跟相声界对着干还是像程蝶衣一样的沉迷于艺术不能自拔,这都无从可知了。但这个行为显然伤害了国人的感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