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至30日,一场周末视觉盛宴——“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将现身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博物馆。这是由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盛大揭幕的“四十年再看陈丹青《西藏组画》”展览所引发的热烈效应,该展一经亮相,不仅成为近期北京颇受关注的重要展事,也引起文化界的热烈反响。
该展览汇集艺术家陈丹青在80年代创作的七幅油画作品,以及该系列油画诞生前的二百余幅速写草稿以及该系列油画诞生前的二百余幅速写草稿,展期为5月10日至6月10日。

《西藏组画》是1980年陈丹青的毕业创作在中央美院展出后外界给予的名称,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全画共七幅,于1979年至1980年间在拉萨和北京完成。他摒弃当时流行的强烈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当时艺术界的强烈轰动和广泛的社会反响,此举也开创了整体艺术创作的大转折时代。
在绘画领域,《西藏组画》直接引领了中国向欧洲正统油画溯源的风气,超越了当时苏俄油画的技法及美学的单一,虽然创作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仍不失个人特色,色彩团块厚重,用笔稳健。同时陈丹青专注身边、眼下、非英雄非主题的真实生活日常,首次正面将绘画本身的快感放在第一位,自然地将革命主题绘画中粗糙的激情、单调的理想主义转化为深刻且浓郁的生命力。
而在这七幅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牧羊人》,这幅作品是发表次数、引用次数、展览次数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一件。《牧羊人》大胆直白地描绘了一对拥吻的情侣,一种纯粹的激情通过对人物的描绘跃然纸上,男人的背影强悍有力,女人的动作稍显僵硬却又带着一丝笨拙,整个画面的组合显得非常和谐。画中既没有政治意义,也不存在教条式的内容,是爱情主题首次出现在画布之上,毫不回避,毫不修饰,是当时创作中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存在,如此更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不仅如此,这组绘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反矫饰的真实态度,为国内85新潮及现代艺术运动埋下伏笔。在非绘画的领域中更能发现《西藏组画》的精神意义,作为当时新绘画的代表,《西藏组画》与同时期的新文学、稍晚的第五代导演的新电影一并构成80年代最为重要的文化图景。
四十年后,再看陈丹青与《西藏组画》,依然拥有着极高的艺术与社会价值,并持续地发生影响。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表示:“《西藏组画》依然屹立在那里,它就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过去的认定至今依然不会动摇。”
时至今日,西藏题材依然成为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灵感,而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博物馆举行的“万玛才旦电影作品展映”活动,共展映《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塔洛》《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五部作品,并将举办万玛才旦和艺术家刘小东、杨飞云、朝戈、林旭东、陈文骥的三场跨界对谈活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