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本定武兰亭十三跋》第八跋:

山东济宁运河南门桥,当年赵孟頫或许在此待闸,而引出第八跋的故事。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独孤本定武兰亭十三跋》火烧本的现代合成本
题跋中的周景远,名周驰,山东聊城人,比赵孟頫小11岁。他在大都皇室秘书监为官时,与同在朝内为官的赵孟頫交好,常带他入皇家档案库内,看蒙古人由杭州宋皇室运回来的书画宝贝。这段交好时光,赵孟頫有写给周景远的诗为证:“与子同客帝王州,一日不见如三秋”。这后一句好像多用在男女之情一类的文字中,有点肉麻!
赵孟頫还有诗夸他写字好“止酒陶彭泽,能书王右军”。到了明朝初期的《书史会要》则评价其“经术赡远,行草师二王,婉约丰妍。”或缘于此。
周景远为鲜于枢所写兰亭题跋。这在文化人皆用毛笔写字的时代,这样的书法表现实在不值夸赞。
赵孟頫写给周景远的诗中还道;“四海多兄弟,交情子独亲”。可见二人是“老铁”,因此,二人在济宁的相遇,可能并非偶然。周景远由大都出来,想必会知道赵孟頫被招入大都。济宁是远河大结点处,故算了时间在此等候。
如此的二人见面,自然要有酒,这不只是“止酒陶彭泽”(陶彭泽是陶渊明)的周景远好酒,赵孟頫也好喝两口儿,于是二人就在驿站里开整了。
这当口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驿站里忽然拥进大量人群,手里举着纸或绢要他们给写字。在官方的驿站里,且都是级别不低的官员,这些寻常人是如何得知有大书法家在此,且能随意拥入而直接要求给写字?这至少表现出那会的官员挺接地气儿。
赵孟頫1292年做过济南同知,独理府事。当时在济南留下不少墨迹。他的《松雪斋文集》中有《李太白酒楼》诗,表明他曾到过济宁。“城迥当平野,楼高属莫阴。谪仙何俊逸,此地昔登临。......”这说明他在当地或许有大名声。因此,他到来的消息会不胫而走。
在读这个题跋时,能感受到赵孟頫兴奋的得意之情,虽然是“急登舟解缆,乃得休。”这恰是当下常讲的凡尔赛式表达。那份高贵和优越,则就是“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
这是说,有几个人围着景远要字,而我这却都被人聚集包围了起来,实在是受不了啊!
这赵大宗师也不能免去显摆的俗心。他俩遭围堵被人强行索字本是一回事儿,却要分开来将被围堵的烈度,以递进方式各自表达,这小激灵抖的。
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被人聚集围堵起来,写字之余,还要不时由人的缝隙间望望周景远这边的动静,这番表现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这样的赵孟頫显出几分人性本真的可爱,拉近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
济宁太白楼,这是1952年重新修建的,已经不是赵孟頫诗中的太白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