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一
关于第9兵团和长津湖战役,坊间存在不少争议的问题。在朝战爆发之前,第9兵团一直在福建沿海区域进行训练,当时是作为解放台岛的主力部队。这个兵团的很多指挥员,大多来自南方,这就让很多人有个疑问:长津湖属于朝方北部,是寒带气候,温度非常低。这样的寒冷环境,无疑对第9兵团作战人员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这种环境也不利于武器装备的正常使用。所以,派第9兵团入朝作战,是不是不应该,犯了兵家之忌?

我军向来强调,不打没有准备的仗。那么第9兵团参战,是不是没有准备或者说准备不足呢?有人认为,第19兵团比第9兵团更加合适,毕竟第19兵团驻扎在西北,部队更加习惯极寒环境,为什么派第9兵团入朝作战?其中有哪些考量呢?
首先,我们从作战的经验来分析一下。
第9兵团属于三野,下辖20、26、27军。20军这支部队,是由在闽东的游击队改编的,资历最老,后来改编成华野一纵,特点是擅长纵深穿插。26军是由鲁中军区的抗战部队改编的,后编为华野八纵,特点是擅长防守。而27军是由胶东军区的抗战部队改编,后来编为华野九纵,特点是擅长打攻坚战。
在1947年5月,华野一、四、八、九纵队将蒋氏第74师彻底歼灭在孟良崮。我军用劣势装备对抗装备优良的蒋氏部队,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决定性胜利。这一仗,让我军部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依靠这些战斗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劣势,甚至形成了优势。
在抗美援朝的东线战场,志愿军面对的主要敌人是美方的陆战一师。这是美方的尖刀部队,配合默契,战力强劲,被誉为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师级作战单位。这样的一支王牌部队,除了被调到西线战场的第13兵团,国内能够与之一战的,只有第9兵团以及第19兵团。从作战经验来看,第9兵团明显强于第19兵团。从这方面来看,9兵团是优于第19兵团的选择。
宋时轮将军
其次,我们从将领素质做下分析。
第9兵团的司令员是宋时轮,他先在黄埔军校学习,后来参加长征,在战斗中立下了赫赫功勋,被称为儒将。而副司令员陶勇也不遑多让,和叶飞、粟裕、王必成合称为三野的“四虎将”。1949年4月,发生了紫石英号事件,陶勇直接炮击英舰,扼住了西方列强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打出了我方的威风。第9兵团下面的20军军长张翼翔,26军军长张仁初以及27军军长彭德清,都是著名的猛将。
对付美联军的王牌部队,自然要拿出更有把握的部队。主席曾说:“使用宋时轮在这方面,是有把握的。”
因此,派第9兵团作战在当时看来,是合适的选择,最终也取得了胜利的结果。但又有人认为,志愿军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却未能全歼陆战1师,不能算作胜利,只能算作打了个平手。这种观点怎么看呢?
冰雕连战士遗书
评价一场战役的胜利与否,不仅仅要看伤亡人数,更应该从军事战略和政治角度来分析。我们首先从军事战略来看。第9兵团的作战协助了西线志愿军的反攻,扭转了志愿军在东北部战线的不利局面,同时消除了美联军对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长津湖一战,保障了西线志愿军的后方安全,协助西线部队粉碎了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奠定了我方初步胜利的基础。总体而言,第9兵团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的重要转点,改变了我方的被动不利局面,使胜利的天平朝我方倾斜,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分析。起初,美联军气焰嚣张,世界各国都不看好中朝联军。但长津湖一战,彻底震惊了整个世界。诸多西方媒体报纸都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是美国自珍珠港事件以来遭受的最大挫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地位得以提高,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同时,给列强们擦了擦眼:新中国不再是谁都可以欺负的那个中国,谁若找事,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志愿军用冰雪充饥
除此之外,长津湖战役迫使美联军考虑停火谈判事宜。杜鲁门在战役后曾说:“停火是可以接受的。”而美方的外交官当时也认为,要通过谈判来争取和平。
结合军事战略和政治意义,长津湖战役不仅仅是一场胜利,还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主席对长津湖一战的评价是:“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这样的评价是无比客观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