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背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magna):纹背捕蛛鸟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两翅覆羽橄榄黄色,头顶至枕和中覆羽及小覆羽各羽中央黑色,形成黑色中央斑纹。背、腰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纹,飞羽和尾羽亦为橄榄黄色。尾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淡黄色端斑,头侧同背但较淡。下体淡黄色或淡黄白色,亦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纹。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脚橙黄色或肉黄色。

中国分布 西藏东南部(墨脱马尼翁和背崩)、云南(腾冲、盈江、保山、潞西、南康河、镇康、景东、江域、西双版纳、屏边和河口)、贵州(兴义和册享)、广西(百色、睦边和龙津)。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尤其喜欢在林缘和疏林等较为开阔的地方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见于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上。留鸟。常单独或成对在芭蕉树和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很少成群。偶尔也见与柳莺、太阳鸟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飞行力强,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频繁的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多呈长的波浪式飞行,有时边飞边叫。叫声响亮,快速飞行时发出偏高的cheet叫声。
繁殖期4-6月,多营巢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长椭圆形,主要由植物纤维、草茎、蛛网等材料构成,置于大的叶片下面,然后成环形飞回到雌鸟前面,两次翱翔和重复上述动作,与此同时发出拖长的叫声。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呈青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