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就离不开武士这个词。如果说中华文化的代表是孔孟儒学,那么日本文化的代表就是武士道了。毁也好,赞也好,武士道精神确实贯穿了日本民族的思想意识。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几个方面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武士无一不是坦坦荡荡、不计生死、武艺高强,剑不离手、不慕金钱名利之辈。

《切腹》
因此,当小林正树导演拍摄于1962年的名作《切腹》一开始给我们娓娓讲述起一个叫做千千岩求女的武士以要在井伊家门前切腹自杀来试图“骗取”井伊大佬给点钱财时,恐怕大家都和我一样会觉得这个武士背离了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当弄巧成拙,他不得不真的自杀时,又苦苦哀求缓几天,最后发现他随身携带的用来切腹的刀竟然还是把骗人的竹刀!
只看到这里,任谁也不会同情这个武士。相反,人们只会对他给以唾弃,会把虚伪、无能、市侩等等一大批帽子扣到他的头上去。
小林正树不愧是著名导演。《切腹》一开始就给我们挖了这么大一个坑。随后,随着仲代达矢扮演的津云半四郎不慌不忙的给我们讲起一个“我的今天就是你们各位的明天”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我们才无比惊讶的发现:武士道原来可以如此。
津云半四郎
事实上,千千岩求女正是津云半四郎的女婿。然而这翁婿两武士都是落魄之人。千千岩求女眼睁睁的看着妻子津云美保和儿子千千岩金吾重病不起,被迫典卖了所有微薄家产——包括象征着武士的崇高荣誉的刀剑,而在人前以装在鞘里的竹刀做样子。可是依然不够,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上执政的井伊家以所谓切腹来换取一点活命钱,却不想被残暴的井伊家臣们生生逼迫而死。
年逾五旬,痛不欲生的津云半四郎,怀着满腔悲愤,字字血泪的控诉了武士制度的虚伪和残忍,更是奋起而变为刺客,打碎了井伊家的神坛,把这整个故事的基调完全改变了。
这部电影被很多大家誉为一代经典,绝非浪得虚名。这里,我不想从电影的专业角度去评析——那是早有无数人做过的事情。我只想说说我的感受,说说我得到的震撼。
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武士原来如此!武士道并非全都是杀人不眨眼,切腹还要高呼万岁。相反,我从津云半四郎、千千岩求女身上看到了另一面——温情善良,又不失仁义礼智信。那个千千岩求女在樱花树下写字的镜头真是唯美到了极点,温馨到了极点。让你很难想象这个温情脉脉的男人是名真正的武士。想当年,我极为崇拜的梁启超大师也曾专门写过一本名为《中国之武士道》的书,极力颂扬这种真正的武士。至于我,不消说,我已经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真正的武士的由衷赞美之情。有武士精神常在,日本民族不会衰亡。
千千岩求女
我并不是哈日族,但是对于日本这个民族,超越国家恩怨来看,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敬佩之处。经济且不论,电影上有黑泽明、小林正树等名满天下的导演,音乐上有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文学上有芥川龙之界、夏木漱石、川端康成等等名人,科学上更是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民族不容小觑。而是什么使这个民族繁荣兴旺呢?原因很多,然而这里我只说内因,武士道精神功不可没。有象津云半四郎这样真正的武士,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理由不繁荣呢?
切腹镜头
与我们的另一个邻国韩国相比,我认为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深沉、睿智、勤勉、努力,是远远超出韩国的民族性格的。看中国的抗日片,经常能看到一些很有才的鬼子,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还会弹琴、会写诗,并且懂得尊重战场上的对手,往往对英勇战死的中国军人行祭奠礼——这毫无疑问是武士道遗风。武士道精神,又融入儒家传统,这个民族能不强盛吗?
写到这,恐怕有人会说我为日寇张目了。我可没有这种想法。这里我只想冷静的分析民族性格问题,至于具体的国家利益之争,我毫无疑问站在中国一边。
最后再感谢一次小林正树导演以及编剧、摄影们,感谢你们的尽职和努力,才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