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身穿橙色装备的荷兰选手范费罗腾以王者姿态振臂高呼着冲过终点线时,有人告诉她:“嘿,有人比你先到了,冠军是安娜“、””“恭喜你获得银牌”……
这位夺冠大热一脸失落和茫然:“什么,冠军不是我?安娜,谁是安娜?”
“自信可以成就人,但当自信过度时,就容易蒙蔽自我,甚至酿成苦果。”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女子自行车公路赛决赛的过程和戏剧性的结局,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121">夺冠热门范费罗腾:“冠军不是我?”</h1>
在女子137公司公路自行车比赛中,当荷兰选手范费罗腾(van Vleuten)在富士国际赛车场冲过终点线,高举双臂正准备庆祝她的第一个奥运公路赛冠军头衔时,她没有注意到:
她实际上赢得的是一枚银牌,而金牌则另有其人。
冲刺段摇车的弗洛腾
那是在她和教练激动地拥抱完后,她才得知冠军竟然不是她,失落瞬间爬满了脸庞,她在现场一直追问,冠军是谁。
她被告知:冠军的名字叫安娜·基森霍夫。
她和团队无比失望和疑惑:竟然有人能领先我们夺冠?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122">“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h1>
奥运会的公路大组赛,被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都说自行车是团队的游戏,但安娜·基森霍夫却突破了传统强国的围堵,她的胜利是通过突围中获得。
西班牙、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这几个自行车强国往往都能够顶额派出五位车手参赛。而奥地利的安娜·基森霍夫则是自己一人单兵作战。
这次奥运公路大组赛女子组的赛道长度为137公里,爬升高度2692米。
大部分车手都为了保存体力不贸然出击
大部分车手都为了保存体力不贸然出击,另一方面还因为,她们希望“通过队友的辅助“互相配合,牵制别国的选手。
安娜·基森霍夫一个人,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顾虑,她从比赛一开始就选择了进入到了突围集团,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在赛道上狂飙猛进,一度领先主集团10分钟以上。
问题是,竟没有人注意到她的这一领先优势——可能大家都在想:毕竟,她单枪匹马、没有队友,势单力薄的,能成什么气候呢?
安娜一开始就猛冲在前
随后在离比赛还剩下40公里的时候,安娜再次通过爬坡的优势,甩开了突围集团的以色列车手沙皮拉和波兰车手普利查。
好像这也没有什么,毕竟比赛全程是137公里的比赛,还长着呢,依然没有人注意到她。
去看了比赛的人都知道,现场没有解说,没有背景音乐,没有飞速的刺激和紧张气氛,只有汽车和无人机载着不同位置的摄像机发出的轰鸣的马达声,以及一群人在公路上骑自行车。
也许没有人觉得,这场比赛会有什么特别,这不会是一场会有什么起伏情节的比赛,甚至可能会觉得冗长和无聊。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夺冠热门荷兰选手范费罗腾冲过终点线的一刻。
冲刺段摇车的弗洛腾,仿佛冠军志在必得
荷兰选手弗洛腾疯狂振臂欢呼,庆祝自己“夺冠”
她摇着车,振臂冲过终点……
等她和教练激动地拥抱完,她随即被告知:你是第二名。
失落瞬间爬满了脸庞,看见她在现场一直追问,谁是安娜?
这就是开头提到的戏剧性的结局一幕。
我想弗洛腾当时必定异常恼火。不是因为只得了银牌这件事本身,而是明明有实力做到更好,却连自己是怎么丢掉金牌都不知道。
冠军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奥地利选手安娜··基森霍夫。
没有教练,没有队友,没有队医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参赛,她以领先第二名(前世界冠军弗洛腾)1分15秒的巨大优势率先冲过终点,也为奥地利获得了自1896年首届奥运会以来的第一枚自行车奥运金牌,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历史记录。
安娜夺冠瞬间
CNN不可思议地称:“这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冲击之一”。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123">她的成功并非单纯的“打破常规”</h1>
不看公路自行车赛的观众可能不了解,荷兰对这个项目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今年女子世界巡回赛十站,荷兰队狂赢了其中八场,近乎于中国乒乓球队一样的存在。
许多业内人士也很早就达成共识,公路自行车比赛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更多比拼的是团队协作和战术策略,没有队友互相配合帮忙,一个人单枪匹马几乎不可能拿到好的名次。
所以这一次比赛,荷兰队派出了王炸四人组,四个人的过往履历都非常耀眼,两个奥运会冠军,两个世锦赛冠军,用两位“公路一姐”加另外杰出小将保驾护航,金牌势在必得。
还有英国队、德国队虎视眈眈,都派出了成绩优异的车手,几乎都是媒体眼中热门的冠军候选人。
比赛一开始,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团队战术早已在各大比赛中磨练得十分娴熟,队员轮流当“破风手”骑在主车手前面做保护,在大部队里冲出去又退回来,互相给队友空间。
因为谁骑在前面,风阻就越大,风阻越大,越耗体力,大家都觉得一直领骑当兔子不是一个好的比赛策略,只有团队轮流领骑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风阻,节省各个队员的体力。
安娜的奥运参赛证明
安娜的教育经历
安娜一开始就冲出来了
路况研究也不能落下,137公里的赛道从东京郊区开始,进入乡村,最终在富士山脚下的富士赛道结束,中间要面对富士山和三国山两次艰难的爬坡,总共2692米。
安娜在比赛中
东京奥运会比赛女子组公路赛线路图
她也计划好一开始就要发起攻势,尽力让自己保持靠前的位置,而实际也确实是,在比赛开始后不久,安娜就与大部队选手拉开了10多分钟的差距,这样的领先优势大到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她的存在。
安娜从头到尾就是自己训练配营养组装备,搜集比赛数据资料制订策略,加上她全程给自己领骑,生活中也只跟自己信任的人做朋友,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句话,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安娜奋力骑行
而真正的队伍在干嘛?
她们的确一直在认真执行着策略,荷兰的几个队员在最后大概十公里时还在为冲出去的弗洛腾压着大部队的速度,挡着其他对手冒头,车手之间不得不在大部队里内部消耗。
可这样反而更加拉开了所有人和安娜的距离,让她们更加没机会看到最重要的对手。
弗洛腾在冲刺段时,甚至能站起来骑行摇车,看得出来明明还存有体力,但是用了这些所谓的比赛策略,金牌如囊中取物,她似乎找不到再拼尽全力去争取更好成绩的理由。
安娜最后冲刺阶段
未能成功卫冕的荷兰团队很沮丧:我们完全低估了她,她甚至没有出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名单里。
赛后,安娜说,“我只是想到达终点。我的腿完全空了。我这辈子从来没有把自己清空这么多。”
冲刺后瘫倒在地的安娜
冠亚季军在领奖台上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93">“爆冷”夺冠的安娜·基森霍夫不是神话,却依然伟大</h1>
安娜的夺冠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可能也跟她的“学霸”背景有关,于是我们会看到最近很多自媒体账号各种“神话版本”的出现,有说她“主业是科学家,数学家,来参赛是玩玩”、“她是一名业余选手”等等,由此衍生了很多毒鸡汤文章来神话她。
的确,她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硕士学位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她还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数学博士后研究员,也是数学物理中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小组成员。
安娜·基森霍夫,实际上是一名奥地利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也是一名专业选手。
从2014年开始,安娜·基森霍夫就开始从事自行车赛这项运动。此前她一直参加的是铁人三项和双项比赛,在受伤之后,她于2017年开始转向自行车运动。2021年7月25日,获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自行车比赛冠军。
本届奥运会,由于合同到期之类的种种原因,她没能加入职业团队,于是这次就以个人骑手的身份重返赛场,并且没有团队或者教练。这恰恰也给了她避开对手的分析、沉下心努力备战、悄悄成为一匹夺冠黑马的机会。
剥掉这一切“个人英雄主义光环”,我们依然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运动员。她鼓舞了人们,除了告诉我们:专业素养的力量有多强大,“专注的力量”有多强大。
她还告诉我们,如果不得不一个人战斗时,“让自己变成一支队伍”,心无旁骛地前进,你也可以创造奇迹。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是不是也在长久的竞争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在养孩子这件事上,也无意识地让孩子加入了这种永远只盯着别人的竞争内耗中。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我喜欢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需要不断向内探索的命题,是每个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追问,可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在追求高分和名校的单一标准下,这一切都在比较中被抹杀,被跳过了。
龟兔赛跑里,乌龟最后战胜了兔子,人们都认为是因为乌龟没有叫醒兔子,但其实也有可能是乌龟对竞争和胜负没有兴趣,它只是在享受向前走这件事而已。
很多人常把“只和自己比”用作竞争落后时的自我安慰,但安娜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和自己比”才是完全甩开内卷格局的人生终极命题,金牌、名利、声望或者金钱,都只是旅程中的附加物。
安娜说,“不要放弃,坚持做适合你性格的事情,你只需要遵循你的直觉。”
我想,我们也可以试着学着对孩子说同样的话。
*编辑:曈曈
*内容综合整理&资料参考来源:
1.公众号:三妮、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2.风闻号-大脚:《爆冷的安娜·基森霍夫真的是不专业的业余选手吗?》
3.新浪网:《伟大的胜利,卡拉帕斯、安娜·基森霍夫突围致胜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