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经无限动力,最终黯然离职:一位亲历者讲述的供销社工作经历一、懵懂和兴奋中入职二、积极学习业务三、参加供销社的抗洪抢险四、呆不下去的供销社

来自安徽的吴师傅,1986年入职供销社,向我讲述了他在供销社工作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曾经无限动力,最终停薪留职,无奈自谋生路。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懵懂和兴奋中入职</h1>

我家子女多,兄妹有6人,家里负担较重,一直想着能早点给家里分忧。1986年12月的一天,父亲来到我高中的学校,把我从课堂上喊出来,跟着走,说单位招工,给我争取了个名额,是铁饭碗,我就在兴奋和懵懂中成为了一名有固定工作的供销社职工,刚刚进去做学徒,工资是29.5元,加上值班费啊书报费啊粮食补贴啊啥,能拿到48.5元一个月,当时挺满意的。

供销社一般都有好几个门市部,如日什(读杂)柜组、百货柜组、针织柜组、化肥磷肥柜组(是国家专卖)、生产资料柜组。一般日杂百货针织在一个门市部,生产资料单独作为一个门市部(农药、农具等),化肥磷肥单独作为一个柜组或者门市部,有好几个仓库。

曾经无限动力,最终黯然离职:一位亲历者讲述的供销社工作经历一、懵懂和兴奋中入职二、积极学习业务三、参加供销社的抗洪抢险四、呆不下去的供销社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积极学习业务</h1>

我入职后,很认真地钻研学习,卖货,盘点,做报表,算盘打得特别溜,单位的领导以及师傅都特别喜欢我。那时候,交通不太发达,偶尔进货去到有公交的地方要走十几里的山路,进货多的时候雇用拖拉机拉回来,货物少的时候只能肩挑手提,十几里的山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虽然路途艰苦,但是心里充实,也很有干劲,也充满希望。

三年后转正了,工资调整到55元一个月,加上其他的补贴一个月工资是89.5一个月了,虽然几十块钱,那时候完全可以算得上不错的收入了,转正以后的1990年四月,工作调到另外一个分社,因为中心供销社的领导知道我业务能力不错,安排比较重要的岗位,化肥柜组的收款开票工作。

那时候的化肥尿素都是国家计划供应,相对于市场上来说价格比较低,要先发给农民计划化肥尿素票,然后农民家庭再用化肥票加上现金来供销社购买,当时记得尿素是80斤一袋,价格是23.64元。计划外的肥料私营卖的是差不多48元一袋吧。因为化肥票是根据农民家庭田地和人口来计发,所以每户人家发的票也就是十几斤啊几十斤不等,来购买的时候要换算成每斤多少钱,十几斤或者几十斤各多少钱,当时是用算盘计算。

刚刚到新单位第一天,单位领导都在我后面看着我收款开票,因为集中供应,购买人多的排队,人山人海,我有点紧张但是也不惊不乍,熟练操作,几分几毛几块的计算,一天营业收入达到了九千多元。现在看这个数据不多,那时候可是很大的一个数据和款项,找零都几分几毛的,很麻烦。就这样一天下来我总结报表,收入一分钱不差。领导们都翘起来大拇指。说,太棒了。

曾经无限动力,最终黯然离职:一位亲历者讲述的供销社工作经历一、懵懂和兴奋中入职二、积极学习业务三、参加供销社的抗洪抢险四、呆不下去的供销社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参加供销社的抗洪抢险</h1>

1991年安徽发了大洪水,我的单位所在地也被淹了,大水有在门市部的地面就有膝盖以上的深度,大水来之前,单位新收购农民的油菜籽有四万多斤,要是泡了那就麻烦了,损失巨大,我们四个小年轻,赶紧把菜籽装包上车,光着膀子干了一天,脸上、全身都是灰,只能看见眼睛眨呀眨的,等运完以后,我们瘫坐在地上半天动不了。

后来雨越下越大,水位越来越高,门市部里还有几十吨剧毒农药,不能休息啊,我们几个又把农药一箱一箱地搬到门市部的柜台上,码放起来。当时已经没有车子敢过来运东西了,怕被洪水挡住走不了。街道上乡政府的人在督促农民撤退,那个情景,电影里看过,就像逃荒似的,老的老,小的小,拉着牛,赶着牲口,背着锅,驮着包袱,现在想起来还是心酸。

半夜的时候,洪水上来了,单位的房子是砖混结构,倒不用太担心,我们睡在用木料扎起来的木筏上,上面用塑料布帐的挡雨,街道上隔壁和远处不停的传来居民家房子倒塌的声音,此起彼伏,就和小炮仗一样,一夜不停,一夜无眠。天亮了,看着洪水已经快到小腿肚子了,隔壁一家居民的房子倒塌了,砸在我们仓库的外墙上,墙壁裂开好大一个缝隙,差不多两个手指宽吧。我一看不行,那个仓库里面还有好多没来得及运出来的虽然不怕水泡的货物呢,如果房子倒塌那就彻底毁了,我喊几个年轻同事,我们把货物抢出来吧,几个同事毫不犹豫地一起干起来,水还在涨,墙的裂隙也越来越大,单位的领导和老同事强行要拦下我们年轻人,不让我们再去冒险,但是我们还是叫一腔热血,也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吧,还是毅然把所有货物强运到院子里。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是热血澎湃的时代。在那次抗洪第一线中,我们几个年轻人受到了表彰。在洪水里驻扎两个多月,坚守岗位,值班守护单位财产,洪水不下去,我们就不回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呆不下去的供销社</h1>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92年我结婚了,93年女儿出生了,经济上越来越紧张了,单位的效益却越来越差了,月收入只有120元左右,实在是不够家用。虽然单位领导和组织上有意提拔我进班子做管理层,学习会计,但是我没有办法留下来,收入太低了,工资也无法保证按月发放了。可是孩子还在等着奶粉钱啊,没办法,1993年年底,我不得不办理留职停薪,把嗷嗷待哺的女儿交给六十多岁的父母,去了温州,当时是我老家打工的人回来说那里钱好挣,所以才大着胆子离开供销社自谋生路。

编者按:供销社的改革,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从计划管理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全部转为靠市场自发调节,这一转轨是必然的。但在转轨的过程中,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却是一个巨大的阵痛,使曾经的供销社职工不得不到处打工、做小生意。他们中有少数成功的,但更多的是在艰辛中劳作。此以为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