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的最后一期,尔冬升导演交出的最后答卷是《舞台姐妹2020》,台上台下演绎着让人动容的姐妹情。而近40年前的台湾,也有一位被誉为“台湾学生电影教父“的导演林清介拍过一部台上台下的姐妹情,名字就叫《台上台下》。

台上台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1、台上台下,演绎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段深情的姐妹情</h1>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辆破旧的大卡车,像是吉卜赛人的大篷车,载着黑美人歌舞团奔波在台湾的小镇间,做着巡回演出。台上是为了满足台下欲望的艳歌艳舞,台下是拥挤不堪的住宿和虚无缥缈的未来。在这里,每个人就像是挣扎在淤泥中,活着的意义似乎也就剩下了活着。
奔波在巡演路上的黑美人歌舞团
美玉和美慧两姐妹在这入不敷出的歌舞团里相依为命。为了看护好妹妹,美玉放弃了青梅竹马恋人的求婚。在歌舞团,终于有了压轴的机会,为了不跳艳舞,为了不被潜规则,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青春靓丽的姐妹花不惜在泥浆中表演着摔跤。虽然满脸泥浆,对视的两人却满心的欢喜……
从小镇走进城市,一心认为妹妹有天赋的美玉不惜牺牲自己换来美慧演出的机会。美慧终于成为当红歌手,但目睹过旧友辛酸的过往,美慧选择嫁给相爱的记者,急流勇退。而错过了恋人的美玉,在强颜欢笑地参加了妹妹的婚礼后,选择孤身一人,黯然离去……
独自离去的美玉
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亲情和爱情面前,姐姐选择了亲情,妹妹选择了爱情,没有什么谁对谁错,只能说妹妹足够幸运。
<h1 class="pgc-h-arrow-right">2、“台湾新电影“将隐在电影背后的社会剥离殆尽</h1>
《台上台下》拍摄于1983年。强烈的现实感,鲜明的社会问题,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该部电影有着独特的风格标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台湾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不到3%的80年代,台湾经济仍保持着5%以上的增长速度,80年代末,台湾人均收入突破8000美元,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要知道,同一时期,大陆地区人均收入只有300美元。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社会整体价值茫然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加之权威政治结构的瓦解,一时之间,台湾社会社会变迁内涵趋于复杂。因此,从1982年起,一批风格鲜明的写实影片陆续推出,后被传播界称为“台湾新电影”,成为这一时期台湾最重要的电影现象。然而,”台湾新电影“的生命期并不长,1987年,随着台湾社会的内外部的急剧变化,“台湾新电影”骤起又骤落,写实电影的没落似乎也昭示了后期台湾经济的停步不前。
林清介曾被誉为“台湾学生电影教父“,善于拍摄学生电影,曾以《同班同学》入围第1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影片奖。《台上台下》不是他的代表作,但细腻的拍摄手法加上演员张小燕、张艾嘉的真情演绎,将同时代下社会的浮躁,不加掩饰的人性、和浮躁背后人们的脉脉深情展现在人们眼前。
<h1 class="pgc-h-arrow-right">3、好故事永远不会过时,意味隽永才会常看常新。</h1>
《台上台下》没有猎奇的剧情,没有夺人的噱头,只像是清茶酌酒讲了一个邻家的故事,却让听的人无限感慨。
之前当《想见你》掀起一波收视狂潮时,曾关注过台剧,“植剧场“的出现,让台剧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一些口碑台剧,如同四十年前的”台湾新电影“重新开始追求写实,以生活为蓝本,用剧本深触社会。
好故事永远不会过时,老电影有时常看常新,不是因为社会停滞不前,而是在社会底色下的人性时时相通。
当今的影视有着太多的选择,但太少的好选择。每每引人入胜的开头总会配上一个让人挠头的烂尾。是都不会讲故事了吗?还是浮躁的社会让人没有耐心再去讲一个好故事?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