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
轻阴阁小雨
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
欲上人衣来
说起对苔藓的记忆,最早是在乡下的外婆家。外婆家的房子是一栋饱含沧桑的老房子,无论是在时光静缓的青瓦上,还是在弯弯窄窄的石阶前,总有一片片温暖潮湿、绿意盎然的点缀。它们常常让我脚底打滑,一不小心就摔个鼻青脸肿,它们也常常让我候见枯荣无声,时光沉淀。
它卑微
却富有生命力
苔藓不是一种金贵的植物,无花无果,靠孢子繁殖,全世界有两万多种。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莽林险涧;无论是墙角屋后,还是篱笆树根,到处都可以安身立命。所谓卑微若苔,说的是苔藓的脆弱和顽强。它们喜欢潮湿和阴暗的环境,对环境的反应很敏锐,但也有一些种类能在严酷的环境生存,比如高山、沙漠和南极洲。
苔痕藓迹,是中国诗人盎然诗情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是深红的夕阳下一片老绿的衬景,苍凉古道上一段殷殷的别情,断垣残阶上一缕悲凄的思念,古屋茅葺上一迭厚重的时间。
中国自然文化中往往透露着一种独特的伤感文化,花文化尤甚。而苔藓则多见于宫怨、怀古和自然诗歌题材之中。无论是宫怨、闺怨的孤独伤怀,吊古、怀故的黯然悲慨,还是居处环境的寂静清雅,都指示出诗歌对苔藓意象意蕴的走向,也基本造就了中国文人对苔藓的基本审美态度。
中国南方雨水丰沛,湿气大,青色的苔藓随处可见,特别是易于生长于街道和石头小路之上,客观上极易映入诗人的眼帘,称为生活歌咏的一部分。苔藓阴湿、幽暗的环境容易让古代士人联想到人迹罕至,荒远、古老、死亡的主题,难免激发出落寞不得志、寂寞悲伤的感情。
班婕妤
掀开了中国文化对苔藓的歌咏序幕
古人诗人写到苔藓的诗句极多,大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刘禹锡《陋室铭》中所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令人想不到的是,中国人对苔藓的爱竟然与好色的汉成帝和貌美多才的妃子班婕妤有关。
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才华横溢,擅长诗赋,因赵飞燕的嫉妒,被逼入东宫。宫中清冷的她作诗写赋,把自己比作卑微的生命,如秋草似苔藓,传世作品《自悼赋》中一句“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更是掀开了中国文化对苔藓的歌咏先锋,让苔藓有了诗性,有了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自西晋诗人陆机首先在《婕妤怨》中首次写到苔藓之后,大量诗歌中以苔藓抒情吊古,苔藓文化已逐渐在文人圈弥漫开来;齐梁时期的沈约的《咏青苔》一诗开启了苔藓咏物诗歌的先河;南北朝的江淹第一个在辞赋中单独描写苔藓,他的《青苔赋》借助卑微的苔藓,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唐朝则是名篇经典产生,苔藓文化广泛深入人心的时代。诗人李白、李商隐、韦应物、韩愈、王昌龄、杜牧、陆游、王勃、刘禹锡都撰写了大量以苔藓抒情的传世名篇,笃行佛教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及宋代理学家叶绍翁,在《鹿柴》和《游园不值》二首诗歌中则达到了更加平和的心态,用神一样的语言,讴歌了苔藓优雅、安静和可爱的一面,已无卑微与高洁之分,超越了时空世俗,恢复了生命本身的状态。
可以说,中国人的与苔藓的感情发展,始于南北朝,界定于南北朝,而广泛传播则在唐朝。之后基本沿袭,自宋元,到明清,一直延续至今。娇小的苔藓与中国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练,方才有了生命和精气神,有了独立的人格。诗人赋予了苔藓灵魂,赋予了苔藓精神价值,苔藓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如此过程,便是中国人的苔藓审美进化历程,也就是中国人对苔藓的感情变迁历史。
苔藓
在日本京都成了“活文物”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也对苔藓情有独钟。
京都的小气候得天独厚,日照、空气湿度和雨水以及土壤的酸碱变化都适合青苔生长,因此京都古寺院里绿苔繁茂,加上很多专业苔匠的打理,赏苔已经蔚然成风。
日式的庭院都很小,沙石都有特定的寓意,苔藓的绿色象征长寿和平静,在放大镜中,青苔小可为苔,大可为林,这和东方哲学思维一脉相承。因此拿着放大镜静静地赏苔的人,内心世界也都很开阔丰富。
京都寺院里都可以找到赏苔的地方,作为苔寺之首,西芳寺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这座临济宗的寺院最初叫做西方寺,造园大师梦窗疏石后来改名为西芳寺,名字来自达摩诗句“祖师西来,五叶联芳”。西芳寺内有大约一百二十个品种的苔,层层叠叠,寺院中很少有人去打搅它们,你不知道你的脚下的苔是平安时代的还是镰仓时代的,苔藓本身已经成了文物。
龙安寺的南庭方丈是个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平时这里坐满游客,很难心静,但是如果运气好,在雨天或是即将关门的时候稍坐片刻,安静地赏苔,不能不说是超值享受。
与龙安寺齐名的建仁寺是京都最老的禅寺,开山鼻祖荣西禅师两度来中国学习佛法,并将中国茶文化带入日本。中庭潮音庭也是观庭的好地方,回廊围绕庭院而建,园中有数块石头被立于苔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岳中的顶峰,特别可爱的是围拢在建筑之间最小空间中的茶庭面积仅仅够一棵树生长,在这样的小空间中,也是一棵树,围着一圈青苔,青苔外覆盖着白沙。不管从哪里着眼,都有禅意。
青苔
是澜沧江边少女的青丝
水生苔藓中的青苔,是傣族人民的最爱。“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西双版纳的青苔附生于澜沧江浅滩或者河流中的石头上,从水面上看去,随着清流缓缓摆动的青丝,宛如傣家少女那随风飘动的秀发。
虽然是水生植物,青苔却含有脂肪。在傣语中称河苔为“解”,称水池、水库里的青苔为“捣”。因河苔味道较美,更为人们所爱。
傣族人使用青苔做菜,一般都是在开春以后的一段时间。到了雨季江河一涨水就很难捞到青苔了。所以每年春节一过,成群结队的傣家人就开始下水捞取青苔。一般傣家人选做菜的青苔,以深绿色为好。
青苔的吃法很多,清蒸、焙青苔、煮青苔、炸青苔、油煎,各有风味。
将青苔从水里捞出来洗净后,再把洗净的青苔丝拉开剁碎,放入水中搅拌成浓汁。然后使用如同罗筛一般大小的细密网筛捞起,微微滤一下水分,就如同手工造纸一样在网筛上形成薄饼的青苔揭下来,撒上姜汁、芝麻等调料香料晒干。吃的时候切成小块,下完油锅里面炸脆,就成为一道香气四溢的美味傣家菜了。
近年来,持续火爆并不断升温的便是苔藓微景观了,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店都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动手试试哦。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