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維
輕陰閣小雨
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
欲上人衣來
說起對苔藓的記憶,最早是在鄉下的外婆家。外婆家的房子是一棟飽含滄桑的老房子,無論是在時光靜緩的青瓦上,還是在彎彎窄窄的石階前,總有一片片溫暖潮濕、綠意盎然的點綴。它們常常讓我腳底打滑,一不小心就摔個鼻青臉腫,它們也常常讓我候見枯榮無聲,時光沉澱。
它卑微
卻富有生命力
苔藓不是一種金貴的植物,無花無果,靠孢子繁殖,全世界有兩萬多種。無論是崇山峻嶺,還是莽林險澗;無論是牆角屋後,還是籬笆樹根,到處都可以安身立命。所謂卑微若苔,說的是苔藓的脆弱和頑強。它們喜歡潮濕和陰暗的環境,對環境的反應很敏銳,但也有一些種類能在嚴酷的環境生存,比如高山、沙漠和南極洲。
苔痕藓迹,是中國詩人盎然詩情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是深紅的夕陽下一片老綠的襯景,蒼涼古道上一段殷殷的别情,斷垣殘階上一縷悲凄的思念,古屋茅葺上一疊厚重的時間。
中國自然文化中往往透露着一種獨特的傷感文化,花文化尤甚。而苔藓則多見于宮怨、懷古和自然詩歌題材之中。無論是宮怨、閨怨的孤獨傷懷,吊古、懷故的黯然悲慨,還是居處環境的寂靜清雅,都訓示出詩歌對苔藓意象意蘊的走向,也基本造就了中國文人對苔藓的基本審美态度。
中國南方雨水豐沛,濕氣大,青色的苔藓随處可見,特别是易于生長于街道和石頭小路之上,客觀上極易映入詩人的眼簾,稱為生活歌詠的一部分。苔藓陰濕、幽暗的環境容易讓古代士人聯想到人迹罕至,荒遠、古老、死亡的主題,難免激發出落寞不得志、寂寞悲傷的感情。
班婕妤
掀開了中國文化對苔藓的歌詠序幕
古人詩人寫到苔藓的詩句極多,大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劉禹錫《陋室銘》中所寫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令人想不到的是,中國人對苔藓的愛竟然與好色的漢成帝和貌美多才的妃子班婕妤有關。
漢成帝妃子班婕妤才華橫溢,擅長詩賦,因趙飛燕的嫉妒,被逼入東宮。宮中清冷的她作詩寫賦,把自己比作卑微的生命,如秋草似苔藓,傳世作品《自悼賦》中一句“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更是掀開了中國文化對苔藓的歌詠先鋒,讓苔藓有了詩性,有了情感和文化認同感。
自西晉詩人陸機首先在《婕妤怨》中首次寫到苔藓之後,大量詩歌中以苔藓抒情吊古,苔藓文化已逐漸在文人圈彌漫開來;齊梁時期的沈約的《詠青苔》一詩開啟了苔藓詠物詩歌的先河;南北朝的江淹第一個在辭賦中單獨描寫苔藓,他的《青苔賦》借助卑微的苔藓,抒發了自己的懷才不遇之情;唐朝則是名篇經典産生,苔藓文化廣泛深入人心的時代。詩人李白、李商隐、韋應物、韓愈、王昌齡、杜牧、陸遊、王勃、劉禹錫都撰寫了大量以苔藓抒情的傳世名篇,笃行佛教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及宋代理學家葉紹翁,在《鹿柴》和《遊園不值》二首詩歌中則達到了更加平和的心态,用神一樣的語言,讴歌了苔藓優雅、安靜和可愛的一面,已無卑微與高潔之分,超越了時空世俗,恢複了生命本身的狀态。
可以說,中國人的與苔藓的感情發展,始于南北朝,界定于南北朝,而廣泛傳播則在唐朝。之後基本沿襲,自宋元,到明清,一直延續至今。嬌小的苔藓與中國人之間的感情,經曆了上千年的曆練,方才有了生命和精氣神,有了獨立的人格。詩人賦予了苔藓靈魂,賦予了苔藓精神價值,苔藓也豐富了中國人的審美世界。如此過程,便是中國人的苔藓審美進化曆程,也就是中國人對苔藓的感情變遷曆史。
苔藓
在日本京都成了“活文物”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也對苔藓情有獨鐘。
京都的小氣候得天獨厚,日照、空氣濕度和雨水以及土壤的酸堿變化都适合青苔生長,是以京都古寺院裡綠苔繁茂,加上很多專業苔匠的打理,賞苔已經蔚然成風。
日式的庭院都很小,沙石都有特定的寓意,苔藓的綠色象征長壽和平靜,在放大鏡中,青苔小可為苔,大可為林,這和東方哲學思維一脈相承。是以拿着放大鏡靜靜地賞苔的人,内心世界也都很開闊豐富。
京都寺院裡都可以找到賞苔的地方,作為苔寺之首,西芳寺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這座臨濟宗的寺院最初叫做西方寺,造園大師夢窗疏石後來改名為西芳寺,名字來自達摩詩句“祖師西來,五葉聯芳”。西芳寺内有大約一百二十個品種的苔,層層疊疊,寺院中很少有人去打攪它們,你不知道你的腳下的苔是平安時代的還是鐮倉時代的,苔藓本身已經成了文物。
龍安寺的南庭方丈是個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平時這裡坐滿遊客,很難心靜,但是如果運氣好,在雨天或是即将關門的時候稍坐片刻,安靜地賞苔,不能不說是超值享受。
與龍安寺齊名的建仁寺是京都最老的禅寺,開山鼻祖榮西禅師兩度來中國學習佛法,并将中國茶文化帶入日本。中庭潮音庭也是觀庭的好地方,回廊圍繞庭院而建,園中有數塊石頭被立于苔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山嶽中的頂峰,特别可愛的是圍攏在建築之間最小空間中的茶庭面積僅僅夠一棵樹生長,在這樣的小空間中,也是一棵樹,圍着一圈青苔,青苔外覆寫着白沙。不管從哪裡着眼,都有禅意。
青苔
是瀾滄江邊少女的青絲
水生苔藓中的青苔,是傣族人民的最愛。“三月青苔露綠頭,四月青苔綠滿江,”西雙版納的青苔附生于瀾滄江淺灘或者河流中的石頭上,從水面上看去,随着清流緩緩擺動的青絲,宛如傣家少女那随風飄動的秀發。
雖然是水生植物,青苔卻含有脂肪。在傣語中稱河苔為“解”,稱水池、水庫裡的青苔為“搗”。因河苔味道較美,更為人們所愛。
傣族人使用青苔做菜,一般都是在開春以後的一段時間。到了雨季江河一漲水就很難撈到青苔了。是以每年春節一過,成群結隊的傣家人就開始下水撈取青苔。一般傣家人選做菜的青苔,以深綠色為好。
青苔的吃法很多,清蒸、焙青苔、煮青苔、炸青苔、油煎,各有風味。
将青苔從水裡撈出來洗淨後,再把洗淨的青苔絲拉開剁碎,放入水中攪拌成濃汁。然後使用如同羅篩一般大小的細密網篩撈起,微微濾一下水分,就如同手工造紙一樣在網篩上形成薄餅的青苔揭下來,撒上姜汁、芝麻等調料香料曬幹。吃的時候切成小塊,下完油鍋裡面炸脆,就成為一道香氣四溢的美味傣家菜了。
近年來,持續火爆并不斷升溫的便是苔藓微景觀了,無論是網店還是實體店都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有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動手試試哦。
*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