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秦军破赵,唇亡齿寒,胡服骑射能和秦国有来有回的强赵竟然被灭国,毗邻的弱国燕国上下皆惊慌失措。公元前227年,秦国强弓劲弩直达易水,燕国感到危矣。
燕国太子丹便想了个损招,解决亡国危机最好的办法擒贼先擒王,把嬴政干掉不就完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的荆轲被举荐到太子丹面前!

易水送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太子丹叫工匠用毒药淬炼一柄削铁如泥的匕首,只要蹭破点皮便继绝身亡。郑重其事赐予荆轲,又挑选出一位杀人十二年的勇士秦舞阳,做副手。公元前227年,满怀悲壮地从易水送二人去秦都咸阳!
咸阳宫高大巍峨,庄严肃穆,秦舞阳竟吓得浑身发抖!但荆轲面貌如常,将嬴政最恨的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亲手奉上!嬴政大喜过望,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凑近嬴政,将地图慢慢卷开,快要完全打开时,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卷在最里面的匕首一下子露出来了。嬴政注意力集中在地图上,猛然一件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赶忙抓起匕首,用左手拉住嬴政宽大的袖子,右手将匕首向直扎过去!但使劲向后一转身,袖子竟然挣断了,反手嬴政便想拔腰上的佩剑自卫,却竟然没拔出来!
荆轲刺秦王
慌乱中跳过旁边的屏风,想往外逃。荆轲拎着匕首冲了上来,旁边的人都吓傻了动弹不得!就在危及当口,求生欲强大的嬴政眼见追到,再一次用力拔剑,恩~~恩?感觉剑体像是被吸住了一样,愣是又没拔出来,为了保命,他干脆又转回去绕着朝堂的大铜柱子兜圈子。荆轲步步紧逼。二人绕来绕去,死猫捉老鼠。即将一统六国霸气外露的嬴政从没这么狼狈过,跑得满头大汗,衣冠不整,一边跑,一边再次用力拔剑,但剑鞘˙中的宝剑就是拔不出啦!荆轲不依不饶,举刀就要刺!
其实殿前都是秦国的朝臣,但他们不不允许携带兵器,侍卫也在殿外,只有嬴政宣召才可进入。事件发生得太快,大家都慌了神!千钧一发之际。有位御前大夫立大功了,唤做夏无且,情急之下,顺手拿起手中装满了各种药材看病用具的沉重的药袋,向荆轲用力扔了过去,荆轲忽然看来,有东西粉来,一扬手,躲过了药袋!但就是这一分心,嬴政终于是拔出了身上挂着佩剑,KUA~当即砍断了荆轲的的左腿。荆轲倒地,他拼尽全力又将匕首掷向嬴政,赢政一闪,匕首从他耳边飞过,撞击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火星儿四射!
嬴政躲过了匕首,但荆轲这时没有武器了,大骂不止被活活砍死,英勇牺牲!
专诸
这起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虽壮怀激烈,但我们可以侧面看得出来,作为古代四大刺客名气最大的荆轲,比起其他几位专诸、聂政、豫让不算合格!
连续三次动手最终失败,这武功确实有待提高,力量上没抓住嬴政、速度上没追上嬴政,准头上也掷不中秦王。作为顶级刺客,速度、力量、准确的判断力都不行,实在可惜了!
另外的,嬴政也很奇怪,慌乱下三次拔剑不出,这又是为什么呢?
不是嬴政被吓尿了,《史记》解释是真把拔不出!因为剑太长了!
从古至今,大家都对司马迁这段描述觉得不可思议!
秦王剑
先秦时的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最长的也就60来厘米,目前出土的最长的越王勾践剑剑,也才仅有55.6厘米,半米多一点,长吗?怎么可能就能拔不出来呢?
结果在上个世纪的1974年,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坑被发掘出来时发现司马迁说得好像没错!真的从兵马俑中发掘出了一柄长约91厘米的佩剑!
古代的冶炼锻造技术是逐渐提高的,“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古人不是不知道,铸剑尽量长一些,但工艺限制,不能让长,长了就发脆,过于柔软易折断!
越王剑
像是古罗马军团标配罗马短剑,剑身更短,就是因为锻造技术不行!春秋末期勾践那柄算是极限了!
但是,技术是可以进步的嚒,到了几百年后的战国末期,剑的长度可以被锻造的越来越长,比资料多来自战国的《战国策》就曾记载说,齐国名将田单所佩戴的剑,剑柄都到下颔了,被人称之为“修剑拄颐”。到了秦始皇时,佩剑长达90到100厘米应该是常见的,最长的甚至可以达到140厘米左右。
一个是黑科技发展,一个便是长了攻击力增强,还有一个便是“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挂着长剑,贵族老有气质了!
所以,秦始皇那柄常见应该是不会小于一米至少,甚至更长!
所以,你要是迅速从常常的剑鞘中抽出腰间佩剑,是有点难度的,手臂不够长哈!
龙泉宝剑
但是呢,我们发现,有些传统武术表演,拔出一米左右的长剑如果经常练习,是应该较为容易抽出的!所以嬴政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导致佩剑死活拔不出反击!
有资料显示,搞不好是被中原汉家民族传统的的佩剑方式给坑了!先秦时,古人喜欢在剑鞘的上半部分整一个穿贯腰带的方孔,挂在腰间。很像20年前皮带上挂个bb机套或手机套那种!剑身和身体平行的,剑和身体紧靠着,行走间不容易晃动!但这样的话,稳是稳了,长剑拔出来确实可能很困难!
而后来,吸收了游牧民族挂剑的方法,古人便在鞘口弄两个挂耳,穿上绳索,将剑悬挂于腰间,这种较为灵活佩剑方式流传至今!秦始皇哭哭!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