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8年,秦軍破趙,唇亡齒寒,胡服騎射能和秦國有來有回的強趙竟然被滅國,毗鄰的弱國燕國上下皆驚慌失措。公元前227年,秦國強弓勁弩直達易水,燕國感到危矣。
燕國太子丹便想了個損招,解決亡國危機最好的辦法擒賊先擒王,把嬴政幹掉不就完了!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的荊轲被舉薦到太子丹面前!

易水送别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太子丹叫工匠用毒藥淬煉一柄削鐵如泥的匕首,隻要蹭破點皮便繼絕身亡。鄭重其事賜予荊轲,又挑選出一位殺人十二年的勇士秦舞陽,做副手。公元前227年,滿懷悲壯地從易水送二人去秦都鹹陽!
鹹陽宮高大巍峨,莊嚴肅穆,秦舞陽竟吓得渾身發抖!但荊轲面貌如常,将嬴政最恨的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親手奉上!嬴政大喜過望,叫荊轲拿地圖來。荊轲湊近嬴政,将地圖慢慢卷開,快要完全打開時,說時遲那時快,荊轲卷在最裡面的匕首一下子露出來了。嬴政注意力集中在地圖上,猛然一件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轲趕忙抓起匕首,用左手拉住嬴政寬大的袖子,右手将匕首向直紮過去!但使勁向後一轉身,袖子竟然掙斷了,反手嬴政便想拔腰上的佩劍自衛,卻竟然沒拔出來!
荊轲刺秦王
慌亂中跳過旁邊的屏風,想往外逃。荊轲拎着匕首沖了上來,旁邊的人都吓傻了動彈不得!就在危及當口,求生欲強大的嬴政眼見追到,再一次用力拔劍,恩~~恩?感覺劍體像是被吸住了一樣,愣是又沒拔出來,為了保命,他幹脆又轉回去繞着朝堂的大銅柱子兜圈子。荊轲步步緊逼。二人繞來繞去,死貓捉老鼠。即将一統六國霸氣外露的嬴政從沒這麼狼狽過,跑得滿頭大汗,衣冠不整,一邊跑,一邊再次用力拔劍,但劍鞘˙中的寶劍就是拔不出啦!荊轲不依不饒,舉刀就要刺!
其實殿前都是秦國的朝臣,但他們不不允許攜帶兵器,侍衛也在殿外,隻有嬴政宣召才可進入。事件發生得太快,大家都慌了神!千鈞一發之際。有位禦前大夫立大功了,喚做夏無且,情急之下,順手拿起手中裝滿了各種藥材看病用具的沉重的藥袋,向荊轲用力扔了過去,荊轲忽然看來,有東西粉來,一揚手,躲過了藥袋!但就是這一分心,嬴政終于是拔出了身上挂着佩劍,KUA~當即砍斷了荊轲的的左腿。荊轲倒地,他拼盡全力又将匕首擲向嬴政,赢政一閃,匕首從他耳邊飛過,撞擊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火星兒四射!
嬴政躲過了匕首,但荊轲這時沒有武器了,大罵不止被活活砍死,英勇犧牲!
專諸
這起曆史上著名的刺殺事件,雖壯懷激烈,但我們可以側面看得出來,作為古代四大刺客名氣最大的荊轲,比起其他幾位專諸、聶政、豫讓不算合格!
連續三次動手最終失敗,這武功确實有待提高,力量上沒抓住嬴政、速度上沒追上嬴政,準頭上也擲不中秦王。作為頂級刺客,速度、力量、準确的判斷力都不行,實在可惜了!
另外的,嬴政也很奇怪,慌亂下三次拔劍不出,這又是為什麼呢?
不是嬴政被吓尿了,《史記》解釋是真把拔不出!因為劍太長了!
從古至今,大家都對司馬遷這段描述覺得不可思議!
秦王劍
先秦時的青銅劍一般都是短劍,最長的也就60來厘米,目前出土的最長的越王勾踐劍劍,也才僅有55.6厘米,半米多一點,長嗎?怎麼可能就能拔不出來呢?
結果在上個世紀的1974年,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坑被發掘出來時發現司馬遷說得好像沒錯!真的從兵馬俑中發掘出了一柄長約91厘米的佩劍!
古代的冶煉鍛造技術是逐漸提高的,“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古人不是不知道,鑄劍盡量長一些,但工藝限制,不能讓長,長了就發脆,過于柔軟易折斷!
越王劍
像是古羅馬軍團标配羅馬短劍,劍身更短,就是因為鍛造技術不行!春秋末期勾踐那柄算是極限了!
但是,技術是可以進步的嚒,到了幾百年後的戰國末期,劍的長度可以被鍛造的越來越長,比資料多來自戰國的《戰國策》就曾記載說,齊國名将田單所佩戴的劍,劍柄都到下颔了,被人稱之為“修劍拄頤”。到了秦始皇時,佩劍長達90到100厘米應該是常見的,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140厘米左右。
一個是黑科技發展,一個便是長了攻擊力增強,還有一個便是“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挂着長劍,貴族老有氣質了!
是以,秦始皇那柄常見應該是不會小于一米至少,甚至更長!
是以,你要是迅速從常常的劍鞘中抽出腰間佩劍,是有點難度的,手臂不夠長哈!
龍泉寶劍
但是呢,我們發現,有些傳統國術表演,拔出一米左右的長劍如果經常練習,是應該較為容易抽出的!是以嬴政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導緻佩劍死活拔不出反擊!
有資料顯示,搞不好是被中原漢家民族傳統的的佩劍方式給坑了!先秦時,古人喜歡在劍鞘的上半部分整一個穿貫腰帶的方孔,挂在腰間。很像20年前皮帶上挂個bb機套或手機套那種!劍身和身體平行的,劍和身體緊靠着,行走間不容易晃動!但這樣的話,穩是穩了,長劍拔出來确實可能很困難!
而後來,吸收了遊牧民族挂劍的方法,古人便在鞘口弄兩個挂耳,穿上繩索,将劍懸挂于腰間,這種較為靈活佩劍方式流傳至今!秦始皇哭哭!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後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