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有幸被老师定为主角,参加当月底的演出,这本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可是杰瑞有些担心妈妈不高兴,因为她不喜欢他把时间花在读书以外的事情上,她认为那些都没有用。
同时,老师让同学们回家问父母是否参加演出,并且尽快回复她,她好分配演出票。
这让杰瑞很为难。
因为他的爸妈平常都很忙,很有可能没有时间参加演出。尽管如此,杰瑞还是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参加。
当天回到家,杰瑞的爸妈很晚才回来,杰瑞等不及,只好去睡觉。在睡觉之前,他留了一张字条在冰箱门上,这是他跟爸妈经常用的沟通方式。

遗憾的是,杰瑞妈妈没看到字条,字条在她从冰箱里拿东西的时候,不小心碰掉了。
留字条不成,杰瑞就想当面问爸爸妈妈,可是他们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吵架。即使有亲子沟通时间,也只是劈头盖脸地把他教育一番,根本就不听他说话。
最后,杰瑞用保姆的手机给爸爸发了条短信,问他参不参加自己的演出,结果得到的回复是“不确定”,因为那天他爸爸可能有重要工作。
就这样,让爸妈来参加自己演出这件事,对杰瑞来说,成了“梦想”一般遥不可及。
这个杰瑞,其实是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里的一个小主角。故事虽然是编剧编的,却非常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很多爸妈跟孩子之间,都存在着沟通问题。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3">只说不听的沟通,必然不顺畅</h1>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反映孩子难教,自己的话,不管说了多少遍,孩子从来就不听,该犯的错还是会犯。
其实孩子也有同样感觉:父母从来就不听他们把话说完,甚至根本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还没说两句,就被说是顶嘴。父母从来都是劈头盖脸地说教一通,不管孩子爱不爱听、听不听得进去。孩子想把耳朵捂上,但是不敢,于是只好假装在听父母说话。一只耳朵听,另一只耳朵扔。
在《小欢喜》里,宋倩是一个特别爱说教的家长。她跟女儿乔英子之间的沟通,永远都是她一个人不停地说“你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
不管乔英子有什么个人想法,宋倩总是想尽办法驳回,不仅如此,她还会跟乔英子分析各种大道理,目的是说服女儿主动放弃自己的想法,最后总是以一句话结尾:“等高考结束再说!”
好像没有提升成绩的女儿,在妈妈那里就没有话语权一样!
看起来每次都是宋倩赢了,她成功地“劝降”了乔英子,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
乔英子在内心里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没法跟妈妈讲,只好求助于爸爸乔卫东。
这个行为让宋倩很伤心:自己这么些年辛苦培养的女儿,却被一个多年不负责任的爸爸轻而易举拉拢过去了。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宋倩自己关闭了女儿的沟通之门,才在无形之中把女儿“推”到她前夫乔卫东那里的。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而是父母根本就不给他们机会沟通,喜欢一上来就主观臆断地扣帽子。
被扣了帽子的孩子,容易在心里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父母根本就不懂自己,连辩解的心情都没有了,只剩下沉默。这样一来,亲子之间的误会就越来越深。
当有一天,孩子彻底关闭了对父母沟通的心门,父母就是再想从他们嘴里听到心里话,也难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8">好的沟通是有来有往</h1>
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的读教材,那他的课多半会没有孩子爱听。一堂好的课程,必然是师生之间有互动的。
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他需要知道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孩子们听懂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哪些知识他还需要详细补充一下,哪些知识他下次可以一带而过……如果不知道这些,老师的课是没有进步的,他的学生也无法有效地获得知识。
想要知道孩子对自己课程的反应如何,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老师必须要允许孩子反馈。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上,不只是老师需要说,孩子也是需要说的。
不然这个课程,就是一个填鸭式的课程。老师拼命地把知识塞到学生脑子里,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消化和吸收,也就无法实现探索和创新。
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不只家长要说,孩子也要说。
只有彼此交换了想法,才能实现畅通无阻的沟通。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9">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h1>
《少年说》这个节目,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站在高处,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想法,给了孩子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
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想法,我认为可以适当借鉴一下。
定时抽个时间,给孩子一个专属的发泄时刻,让他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家长要耐心把他们的话听完,不要着急回答或者反驳。
不然的话,孩子那颗刚刚被打开的心门又要被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