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作者:国家烘焙

看到街头的流浪汉,你可能会为他凄惨的生活感到悲哀,但你怎知他曾经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也许只是他幸福的童年结束得有点早,在大部分同龄人还在享受父母之爱的时候,他已经走上了社会,尝遍了人生疾苦、社会冷暖。这样的人很多,斯图尔特就是其中一个。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在英国传记作家、编剧亚历山大·马斯特斯的传记作品《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作者记述了一个名字叫做斯图尔特·肖特短短33年既伤痕累累又无限鲜活的一生。这部新奇的传记文学作品,让亚历山大一举登上文坛,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不同于传记作品的一贯写作风格,亚历山大采取了倒叙的方式,从描述斯图尔特当下的生活入手。一路回望直至他的童年,这就是“倒带人生”的隐喻所在,就像倒着播放一部纪录片,在回忆的过程中,既了解人生的演变,更追寻导致演变的根源。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而对于斯图尔特来说,这种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的创作形式更有意义。因为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有可能雷同,而不幸的人生基本上各有各的不幸,尤其是导致不幸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的甚至不忍直视、不堪回首。斯图特就是后者。

作者决定为斯图尔特写传之后,就开始逐步进入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性情特征、他的生活习惯、他的社会关系,分析他拥有小偷、人质挟持者、精神病人与游民多重身份的原因。这种了解既有面对面的访谈,也有对斯图尔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

可以说,正是这种为了写作而以身犯险的精神,无形中提升了本书的品质,鲜活的素材总比生硬的搬运有趣得多。而斯图尔特对本人传记的不时修正,也保证了事实的准确性,以及流露出个人情感的真实性。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在这部作者与书中主人公合著的传记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流浪者形象,以及这位流浪者背后的社会现状。斯图尔特的现状既让人抓狂,又让人为之惋惜。从他积极参与营救活动就可以看出,斯图尔特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的人,他自有内心的一片善良。而他童年时的状态,也说明了这一点。

小时候,“斯图尔特是个快乐的小男孩儿。真是个无忧无虑的小东西。”他喜欢摆弄东西,喜欢游泳,喜欢画画,喜欢算术,他热情,喜欢交朋友。“他是一个瘦弱但活泼的小孩儿,对整个世界和自己他都非常满意。”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任谁都想不到,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小朋友,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直至掉进偷盗、抢劫、吸毒的泥沼。他曾度差点了解自己的生命、毁掉自己的人生。

这种纯真童年的结束,起源于一起体育课事故。斯图尔特爬绳时无意中摔了下来,学校之前就了解到他身有残疾,这次事故的发生让校方直接将他转学到残疾儿童学校。

初到残疾儿童学校,斯图尔特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从当时学校老师对他的评价可以得到印证。但改变人生航向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这次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哥哥和家里的男保姆,起因是性侵。

斯图尔特无法接受这种情感、身体和生活中的伤害,强烈要求母亲将他送到关爱之家。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对关爱之家是抱有希望的,虽然最终结果事与愿违。但是,“当时你知道关爱之家的这些人里,哪些能够脱离困境,恢当初,哪些不能吗?捅他老婆刀子的那个,当你认识他时,他看上去像当初那种他后来变成的人吗?”

所谓的关爱之家,并没有给他带来需要的情感关怀,反而促成了他再次流浪,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这个时期的学校生活,也让他学会了使用暴力,“暴力、对暴力的恐惧和疯狂劲儿,这些就能把人吓唬住,人们对你就有了些尊敬。”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暴力让对方恐惧,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安全。性侵失去的安全感,在暴力中失而复得。

而对暴力的盲目、狂热崇拜,来自他的父亲。“雷克斯这个人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留下毒素的人,而且在走了几十年之后,余毒仍然消除不尽。”父亲是他的偶像,对他的影响很深,直到他看到父亲当他的面殴打女人时,他才发了疯。

但是,质疑父亲形象的斯图尔特又陷入了另一重的迷茫:“可是我有什么权利谴责他呢?他所做过的事情。我都做了,而且比他做得更坏。”

离家出走,是因为被性侵;崇尚暴力,是相信对方的恐惧足以保护自己;吸食毒品,则是试图化解不可抑制的痛苦。“我在慢慢地失去我原来的那个好的我,并且慢慢地和另一个糟糕的我混为一体。”

走向歧途的斯图尔特何以在而立之年洗心革面,几乎就要开启新生?虽然有一个家暴的父亲,但他也有一个任劳任怨、无私关爱他的母亲,何以伟大的母爱没有融化他内心的坚冰,制止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隐身在斯图尔特背后的社会救助制度,何以没能在关爱流浪汉这个群体上作出更大努力、取得更好效果?这些问题都作者追问的,也是需要读者思考的。

一路荆棘一路歌,一起流浪一生过

亚历山大这部对为流浪者立传的作品,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平时几乎不可能走进的特殊群体。“他们就像一群学校的孩子,将他们维系在一起的是地理上的接近,是地位的卑微和沮丧心态,以及一套针锋相对的规则。”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你可以鄙视他们的生活态度,却不能恣意否定他们的人生。生而为人,实属不易,看似逍遥自在的流浪者,似乎除了“心理逍遥”之外一无所有。这是怎样一种人生,这种人生又怎样带伤长大?《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带你体验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书评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