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对一头叫福贵的老牛说:今年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地,家珍、凤霞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而你福贵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已经非常不错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眼泪还是留了下来,怪自己不争气,一个大男人也经常被感动落泪,或许是心底保留了那份善良。花了两个晚上把余华的《活着》读完,初看书名《活着》,以为书中的人能够幸福地活下去,谁知余华的风格一直给读者那份悲悯,就像余华自己所述: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徐福贵——地主家的少爷,家有良田百亩,好玩,娶妻家珍,得一温柔善良贤惠女子的福贵,也改变不了他那二流子的性格,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吃饱饭就是知足,可福贵不一样,家里有钱,不务正业,喜欢到城里逛窑子,这还知足,又染了赌瘾,虽然取名福贵,可每次赌博都输,不巧得是,后来了个龙二(老千手)一把梭哈徐家全部财产。徐父又是个耿直的人,变卖家中全部财产给福贵还债(劝君莫染赌,否则家产输),这不上茅房的时候掉茅坑淹死了,福贵此时才幡然悔悟,可如今也只能带着母亲、老婆、孩子搬离祖宅,住进茅草屋,人啊,毕竟要活着。
家珍——米行老板的女儿,福贵走了狗屎运才取得如此端庄之妻,为福贵生一女一儿,凑成了一个好字。福贵家境败落后,连下锅的米都没有,还好岳父大人多少可以支一点,龙二也算个“善人”,给了福贵家一些地,日子总算过下去了。福贵母亲病了,福贵到城里买药,殊不知被白军抓了壮丁,战场那几年,福贵唯一的心愿就是活着,活下去。后有幸得红军战士遣返,回到家中的福贵,母亲已经病死,凤霞已经聋哑,不过还好,有庆长大了,家珍因为一人扶持这个破败的家,疲惫不堪,后得软骨病去世。
有庆——福贵儿子,小伙子不简单呐,就像福贵自己说的那样:你是一天好日子都没有享受过,他喜欢跑步,可他舍不得穿鞋子,当我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伊朗电影《小鞋子》,这也是一部催泪影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对,有庆上学都是光着脚跑,跑呀跑跑呀跑,不知不觉他已经上小学了,突然那么一天,校长生孩子大出血,需要献血,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能为校长做贡献,有庆也不例外,可这么多人,偏偏就是有庆血型匹配成功,就这样一个小孩给大人献血,活活地被抽干了血,有庆也就这样走了。
凤霞——福贵女儿,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毕竟她经历过从有到无,从富到贫,但她依然保持那份童心,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但有有一次她闹了,因为家中实在揭不开锅,福贵夫妻合计把凤霞送走,即使听不到说不出,但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一刻她叫了,因为她不愿意离开这个家。不过凤霞还是被接走了,被福贵送给陌生人了,后来幸运的是,凤霞回来,那一刻福贵觉得不管多苦都不能送走凤霞。凤霞长大后,福贵想给她找个婆家,找来找去找到了万二喜,两人还算甜蜜,不久后怀了孩子。凤霞分娩那天,因为大出血,凤霞走了,苦根来了。
二喜——福贵的女婿,是个偏头,城里搬运工。凤霞死后,二喜带着刚出生的娃娃苦根一起生活,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当好女婿。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又死了,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走的时候只喊了一声:苦根。
苦根——福贵外孙,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本书还剩几页,心想苦根和福贵两个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得好好生存下去吧,因为他俩都有一个愿望,买头牛,好好过日子,谁知苦根因为生病想吃东西,吃豆子撑死了,不是因为嘴馋,是太穷了,吃豆子都非常难得一次。
其实本书还有几个人物,比如龙二,因为地主被枪毙了,春生(校长的老公,福贵的战友)因为忍受不了红卫兵的批斗,上吊死了。到最后也只剩下福贵和那个叫做福贵的牛活着。就像福贵所唱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本书读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坚强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