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家庭都希望下一代人出人头地;精英阶层也期盼下一代青出于蓝;但人到中年,对自我都没有摸索明白,孩子又该何去何从?我们又能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给予孩子怎样的教育呢?
关于家庭教育,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不少疑惑,比如:怎么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怎么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宝妈们也有以上问题,PP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生命 成长》。

该纪录片第一季通过与9位教育实践者的对话,了解他们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共同探索了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话题。
1
蔡志忠 — 找到自己喜欢的路
蔡志忠: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著有《庄子说》等100多部作品,全球销量4000万册。获得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和“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我女儿从小去学笛子、也学钢琴。
礼拜天我要带她去《国语日报》学钢琴,然后她就这样,“哼哼哼”。
我就说,“怎么了?”
她说,“不想去”。
我说,“不想去就不要去呀!”
然后就带她去动物园了。
一定要学会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要让她尝试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这样你才可以发现她最擅长什么,提早出发,然后朝这个方向培养。
在我女儿两岁半我就开始问她,长大要做什么?她说一定不当漫画家,因为每天都待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很久,生活也太无趣了。
我说,那你想成为什么“家”?她很兴奋的说设计家。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顺着她的话题展开。你想设计什么?她说很多,比如衣服啊,画衣服,画各种美好的事物。
父母都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很多时候,光有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兴趣和想法。当我们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即使在枯燥乏味的时间,也会有动力引导我们向前,从而迈向成功。
2
彭凯平 —真正的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彭凯平: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终身教授、获清华MOOC最受欢迎课程奖,多年清华EMBA最佳教学奖。
今天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几乎都是为未来的工作奠基。这种思维,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都不能好好生活,人生也只是为了工作。
正是因为缺乏对工作与生活的思考,让人生的幸福感普遍较低。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观念的改造,要选择爱做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幸福。
每个人都渴望生活能幸福和快乐,但两者的概念却并不相同。
人的快乐受多巴胺、血清素等的影响,从而产生愉悦的感觉,是短暂的。而幸福感不同,它是对整体生活状态的感悟,是生活中快乐的综合体,也是充满意义的。因此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快乐+意义感,才是真正的幸福。
3
凯叔:教育的重点是“不着力”
王凯: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配音名家、新一代“故事大王”,出版了数十部原创及改编儿童图书。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并不是需求点。他们想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快乐,同时伴随成长。
好故事便可以充当这么一样工具,让孩子在故事场景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同时获得满足和愉悦感。
在熟悉或陌生的故事世界里,见识不同的文化,发现不同的人,寻找让心灵得到放松的事物。而在这之后,孩子们除了获得知识以后,还对以后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塑造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孩子经常听一些对抗性的故事,非黑即白。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日后的成长过程也会相对极端一些。
如果孩子听的故事相对包容一些,是善意的竞争,那么他就会明白即使对立的双方,也是能够和平共处的。如果孩子从小就带着这种思维的话,他的生活将会包裹着幸福。
儿童教育,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着力」。让孩子没有感觉被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要一直奔这个方向努力。
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重点解析那句话,哪个情结是对孩子有益处的,这里面都有很大的学问,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我对我的成长无需求,我对我的快乐有需求」,这才是孩子成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