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家庭都希望下一代人出人頭地;精英階層也期盼下一代青出于藍;但人到中年,對自我都沒有摸索明白,孩子又該何去何從?我們又能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呢?
關于家庭教育,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不少疑惑,比如:怎麼和孩子進行良性溝通?怎麼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如果寶媽們也有以上問題,PP老師給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生命 成長》。

該紀錄片第一季通過與9位教育實踐者的對話,了解他們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共同探索了什麼才是好的教育這一話題。
1
蔡志忠 — 找到自己喜歡的路
蔡志忠:15歲成為職業漫畫家,著有《莊子說》等100多部作品,全球銷量4000萬冊。獲得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和“金漫獎”終身成就獎。
我女兒從小去學笛子、也學鋼琴。
禮拜天我要帶她去《國語日報》學鋼琴,然後她就這樣,“哼哼哼”。
我就說,“怎麼了?”
她說,“不想去”。
我說,“不想去就不要去呀!”
然後就帶她去動物園了。
一定要學會挖掘孩子的興趣所在,要讓她嘗試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這樣你才可以發現她最擅長什麼,提早出發,然後朝這個方向培養。
在我女兒兩歲半我就開始問她,長大要做什麼?她說一定不當漫畫家,因為每天都待在書房裡,一待就是很久,生活也太無趣了。
我說,那你想成為什麼“家”?她很興奮的說設計家。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于是順着她的話題展開。你想設計什麼?她說很多,比如衣服啊,畫衣服,畫各種美好的事物。
父母都說隻要努力就能成功,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因為很多時候,光有努力是不夠的,還要有興趣和想法。當我們選擇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即使在枯燥乏味的時間,也會有動力引導我們向前,進而邁向成功。
2
彭凱平 —真正的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彭凱平:美國心理學會科學上司小組成員、美國加州伯克利終身教授、獲清華MOOC最受歡迎課程獎,多年清華EMBA最佳教學獎。
今天的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内容,幾乎都是為未來的工作奠基。這種思維,導緻他們在畢業後都不能好好生活,人生也隻是為了工作。
正是因為缺乏對工作與生活的思考,讓人生的幸福感普遍較低。是以,我們需要進行觀念的改造,要選擇愛做的工作,有意義的工作,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充滿幸福。
每個人都渴望生活能幸福和快樂,但兩者的概念卻并不相同。
人的快樂受多巴胺、血清素等的影響,進而産生愉悅的感覺,是短暫的。而幸福感不同,它是對整體生活狀态的感悟,是生活中快樂的綜合體,也是充滿意義的。是以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快樂+意義感,才是真正的幸福。
3
凱叔:教育的重點是“不着力”
王凱:原中央電視台主持人、配音名家、新一代“故事大王”,出版了數十部原創及改編兒童圖書。
對于孩子來說,成長并不是需求點。他們想要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快樂,同時伴随成長。
好故事便可以充當這麼一樣工具,讓孩子在故事場景裡,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同時獲得滿足和愉悅感。
在熟悉或陌生的故事世界裡,見識不同的文化,發現不同的人,尋找讓心靈得到放松的事物。而在這之後,孩子們除了獲得知識以後,還對以後的性格養成、價值觀塑造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孩子經常聽一些對抗性的故事,非黑即白。那麼孩子的性格就會往這個方向發展,日後的成長過程也會相對極端一些。
如果孩子聽的故事相對包容一些,是善意的競争,那麼他就會明白即使對立的雙方,也是能夠和平共處的。如果孩子從小就帶着這種思維的話,他的生活将會包裹着幸福。
兒童教育,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不着力」。讓孩子沒有感覺被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是以我們要一直奔這個方向努力。
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重點解析那句話,哪個情結是對孩子有益處的,這裡面都有很大的學問,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我對我的成長無需求,我對我的快樂有需求」,這才是孩子成長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