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向忠,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人文之城

孙向忠,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人文之城

武汉植物园60周年

孙向忠教授,汉族,安徽盐城,1908年10月16日出生,中国共产党员,著名植物分类学家。1933年,孙向忠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在中国植物分类学创始人之一钟新轩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并积极创建了武汉大学植物标本室(代号为国际标本馆WH)。1936年至1939年,他赴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专攻植物分类学和园艺,从事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五种以上植物的研究,然后因病早回国,先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1986 04 《植物分类学家-孙向忠教授》

孙向忠,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人文之城

孙向忠

温|郑重刘少堂 周先雄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一、简介

孙向忠(1908-1994),男,汉,安徽一成(现代教育家孙文元的次子),中国共产党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0年1月至1984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

孙向忠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36年自费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专攻植物分类学和园艺学,并被皇家园艺学会吸收为终身会员。1939年从英国回国后,孙向忠一直在武汉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生物系主任、生物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党委常委、学院院长。1980年1月,年老少的孙向忠被党组织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在担任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期间,他经常往返于武昌裕嘉山和磨坊山之间,为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向忠,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人文之城

二、人生

孙向忠1927年毕业于鹿城中学,进入安庆高级理学院,1929年高中毕业进入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入校后转入生物系,193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由于优秀的学习成绩被留任教,在中国植物分类学创始人之一钟新轩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并积极参与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的建立。1933年8月,他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在重庆北砺举办的现代科学史上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团体——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大会,成为中国植物学会首届会员(当时只有105名会员)。1936年,在武汉大学生物系主任张伟教授、钟新轩教授的推荐和帮助下,他自费前往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学习五种以上植物,后来因病回国。孙向忠是中国最早研究五种以上植物的学者之一,1943年发表的关于五种以上植物在中国分布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引用。

孙向忠志严谨,知识渊博,生活简单,热爱植物科学。青年时代,他不顾困难和障碍,多次在中国西南山区进行植物学调查。在武汉大学任教50余年,32岁晋升为讲师,34岁晋升为副教授,35岁聘为教授,42岁(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学平台工作,主持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项目, 并取得了一系列有希望的成果。孙向忠的学术思想活跃,充满创新精神。1978年创办武汉大学植物分类研究室,1981年获植物分类博士学位,1992年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主持和指导植物分类学科研工作,为研究室制定长期科研计划选择研究方向和指导, 并带领教师和指导研究生坚持以水生养护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物种生物学和数值分类学领域开展分类学、区域科学、生态学、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多学科和综合研究。在孙向忠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一系列研究,在研究对象、手段和成果方面,被认为是我国植物分类学领域极具特色的,引起了国际水生植物学界的关注。由他撰写的《中国植物学》第八卷,是我国第一本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水生植物专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际水生植物分类学领域的空白。主持完成"科学指导博士论文研究"项目,获1988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孙湘忠教人,重视和关心植物学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他们辛勤耕耘,忘了工作。他始终追随优秀而诱人的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爱,要求学习和高度统一。他经常教研究生"一个多才多艺",他认为光"专"不是"博",知识狭隘,未来很难做好的工作;他常说一句话:"给年轻人带路,也要让路,希望同学们胜过我!"[1]。1982年至1992年的十年间,孙相忠培养了9名博士生和8名硕士生,享年70岁。如今,这些学生中有的都是知名的专家教授,有的是科研和教学单位的领军人物。

孙向忠不仅把他的子孙后代看得最有价值,不仅有他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思想,还有他对国家和科学的奉献,以及他高尚的品格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由于孙向忠在植物学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就,以及杰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他被选为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中国海洋湖生物学会理事和名誉会长,湖北省和武汉植物学会会长和名誉会长, 湖北省海湖生物玻璃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生态学会顾问、庐山植物园顾问、《植物生态与地质植物学杂志》编委会、武汉植物学研究丛书主编。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编制的享受政府特别补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名单(1992年第二卷)。

三、主要事迹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2012年12月18日,武汉植物园被中国科学院更名为武汉植物研究所。此后,武汉植物园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振兴和改革时期。

早在1956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武汉植物园筹备委员会时,孙向忠就被任命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武汉植物园的创建,始终关注植物园事业的发展。二十四年后,他被党组织任命为更名为武汉植物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直接领导研究所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所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在他任职期间(1979.9-1984.4),他带领武汉植物研究所全体员工努力工作,真的很努力,扩大了公园,公园看起来很新。在此期间,植物经历了三件大事:1980年,中美植物学家联合对栃溪的植物进行了一次科学考察,1983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系审查了武汉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期刊在国内外正式创刊并出版。这三件大事,特别是评价院的工作,对武汉植物研究所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积极的影响。

1、 1980中美联合植物科学考察鄂西

1980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来自中国和美国的十几位植物学家联合组成了欧溪植物科学考察队,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孙向忠担任考察队的中国队长,博士。B Bartholomew,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植物园主任,担任美国探险队队长。1980年8月24日至10月9日,考察了神农山脉主要地区的自然地理、植物区系和植被状况,以及利川县蒙多地区红杉树和古红杉植物群落"模型标本"的"模型标本"及其生态环境。在考察过程中,孙向忠一直与队员一起生活,现场指导和参与巡检工作,探讨学术问题,经常关心和询问队员,特别是国外队员的生活条件,随时随地帮助解决问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孙老"。有时他和他的团队成员进山参加调查和收集,野餐吃干粮,炸花生,牛肉干,团队成员非常感动。

实地考察后,孙向忠在神农架林区和武汉植物研究所主持了多场中美植物学家学术研讨会,就神农架植被和利川古水杉群落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并提交了《建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报告。在孙向忠的指导下,两国植物学家共同撰写了《综述总结报告》,并报送我国有关领导部门,并在哈佛大学学术期刊上发表。在考察期间,孙向忠和植物分类专家、.C 华盛顿特区国家树木园研究员T.R. Dudley博士共同发表了一种新的冬青植物,Ilexshennongjiaensis.R.R.。达德利。C.Sun, sp.nov.)[6]。

这次科学考察是自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以来,两国植物学会共同商定和组织的首次植物学家联合野外科学考察,对促进两国植物学界学术交流与合作、增进互友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会见中国科学院生物系武汉植物研究所复习

1983年2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系向武汉植物研究所发出关于武汉植物研究所评价工作的通知。由于孙祥忠主任迅速采取行动,他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及时调研部署,动员工作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多项具体安排,确保审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9月1日至5日,由理学院院士吴正轩教授率领的生物部小组对武汉植物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六天的综合评审。该小组由17名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干部领导,其中包括一名副主任和八名教员。孙向忠代表武汉植物研究所向评审小组充分汇报了研究所的工作情况,并参加了评审小组举办的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积极配合评审小组的工作。本次评审对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审查和评价,最终评审组确认并制定了研究所任务的方向:在中部植物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中部植物引进的调查、挖掘、利用、保护和驯化工作, 并逐步开展水生植物研究。考核工作解决了研究方向、机构设立和干部培养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所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次对该部的审查客观上成为武汉植物研究所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水生植物研究工作为例,1983年以来,根据评审小组给出的方向和任务,研究所不断加强水生植物的研究实力和科研设施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武汉植物园已建立了高水平的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和水生植物及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建成了中国乃至东亚覆盖面水生植物种子资源量最大的国家,武汉植物园已成为国家水生植物生物学和内陆水域环境保护与管理领域的重要基地。

3、创办《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

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展示科技成果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学者,作为武汉大学院长十年(1957.10-1966.7)孙向忠深知期刊的重要性,他深切感受到,虽然武汉地区有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但没有植物学专业的学术期刊,这不利于武汉地区乃至中国的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孙向忠向武汉植物研究所、省、市植物学会和武汉植物研究所联合创办了植物学术期刊《植物科学技术丛书》,经中共湖北省委批准,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了由34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植物科学技术丛书》编委会, 孙向忠担任第一任主编。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1983年3月经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推出的《植物科学技术丛书》更名为《武汉植物学研究》,并从全国向国内外公开发布。

武汉植物学研究从成立到2008年共出版26卷,共119期,发表各类论文1800余篇。经过28年的发展,她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综述、中国科技期刊质量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生物学文摘(B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快报(JST)、 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摘要(CABI)、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万方数据——收录国内外20多种检索期刊、数据库作为核心期刊或统计来源期刊。曾获国家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四、目录的主要作者

1、孙向忠。在中国分布5家以上的工厂。国立武汉大学理学季刊, 1943, 8(2): 1-4.

2、孙向中等。武汉野生植物和普通栽培植物。武汉大学学报, 1978, (2): 42-66;1978,(4):78-98;1978,(8):55-74;1979,(1):85-95;1979,(2):119-141.

3、孙向中等。中国眉草属于四个新物种。植物分类, 1981, 19(4): 506-511.

4、陈家光, 孙祥忠, 王慧琴.湖北泽奇工厂。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3, 1(2): 247-258.

5、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学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国人民共和国。阿诺德植物园学报, 1983, 64 (1): 1-103.作者为14岁,按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S.C.孙孙向忠排名第11位)

6、 赵作成, 孙向忠, 王慧琴.中国南方淡水鹌鹑植物生态特征及群落观察.生态学杂志, 1984, 4(4): 354-363.

7、郭友,孙祥忠,王慧琴。陕西眼菜属的分类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1985, 5(4): 291-304.

8、郭友,孙祥忠,王慧琴。陕西眼菜属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征。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 (1): 97-104.

9、 于宇, 孙向忠, 王慧琴.曹属的分类---细胞学、同工酶和扫描电镜观察证据的全面分析。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 (4): 111-118.

10、 陈家光, 孙祥忠, 王慧琴.湖北雪姑属植物数量分类研究.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1): 107-114.

11、陈守良。中国植物学(第10卷,第1期)。科学出版社, 1990.(作者之一:孙向忠)

12、HeJB,SunXC,WangHQ.双性物种分类学

13、何景轩, 孙祥忠, 钟扬, 黄德石.海花椰菜属的分支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1, 9(2): 121-129.

14、 孙向忠.中国植物学(第八卷).科学出版社, 1992.

15、 王万贤, 孙向忠, 王慧琴.湖北眼菜属的调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14(1): 26-30.

五、主要参考资料和材料

1、武汉大学档案馆现有孙向忠的个人档案。

2、吴伟谷主编。武汉大学历史1893-1993。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3、《余嘉莹》编委会。于家英.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4、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发展史(1907-1993).

5、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编辑。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五十年历史(1956-2006).

6、中国科学院生物系武汉植物研究所评审组。武汉植物研究所报告(印刷材料)1983年综述.

7、《植物科学技术丛书》编辑。植物科学技术系列(印刷材料)。

8、陈平平主编。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五十年(1956-20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政府专项资助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1992年第二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10、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学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国人民共和国。1983,64(1):1—103.(1980年中美联合氧化工厂科考报告)

六、注:

《俞家颖》编委会。于家英.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P147.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编(谢道军主编)。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发展史(1907-1993).1993.P151.

1956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备委员会获得中国科学院批准,1958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1978年12月18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16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美联合考察的中国植物学家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美国植物学家来自加州大学植物园,华盛顿国家树木园,纽约植物园,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哈佛大学阿诺德树园和哈佛植物标本博物馆。

[5] 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学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国人民共和国。1983,64(1):1—103.(1980年中美联合氧化植物科学考察报告)。

[6] 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学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国人民共和国。1983,64(1):63—65.(1980年中美联合氧化植物科学考察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物系武汉植物研究所评审团.武汉植物研究所报告(印刷材料)1983年综述.

主编吴伟谷。武汉大学历史1893-1993。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3, P494.

植物科学技术丛书编辑部。植物科学技术系列(印刷材料)。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编辑。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五十年历史(1956-2006).

孙向忠,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人文之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