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植物園60周年
孫向忠教授,漢族,安徽鹽城,1908年10月16日出生,中國共産黨員,著名植物分類學家。1933年,孫向忠教授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在中國植物分類學創始人之一鐘新軒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并積極建立了武漢大學植物标本室(代号為國際标本館WH)。1936年至1939年,他赴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專攻植物分類學和園藝,從事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五種以上植物的研究,然後因病早回國,先任武漢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
-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 1986 04 《植物分類學家-孫向忠教授》
孫向忠
溫|鄭重劉少堂 周先雄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一、簡介
孫向忠(1908-1994),男,漢,安徽一成(現代教育家孫文元的次子),中國共産黨員,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0年1月至1984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所長。
孫向忠193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生物系,1936年自費在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學習,專攻植物分類學和園藝學,并被皇家園藝學會吸收為終身會員。1939年從英國回國後,孫向忠一直在武漢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生物系主任、生物系學術委員會主席、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黨委常委、學院院長。1980年1月,年老少的孫向忠被黨組織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所長。在擔任武漢植物研究所所長期間,他經常往返于武昌裕嘉山和磨坊山之間,為武漢植物研究所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人生
孫向忠1927年畢業于鹿城中學,進入安慶進階理學院,1929年高中畢業進入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入校後轉入生物系,1933年7月畢業于武漢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由于優秀的學習成績被留任教,在中國植物分類學創始人之一鐘新軒教授的指導下,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并積極參與武漢大學植物标本館的建立。1933年8月,他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在重慶北砺舉辦的現代科學史上最早、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團體——中國植物學會成立大會,成為中國植物學會首屆會員(當時隻有105名會員)。1936年,在武漢大學生物系主任張偉教授、鐘新軒教授的推薦和幫助下,他自費前往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學習五種以上植物,後來因病回國。孫向忠是中國最早研究五種以上植物的學者之一,1943年發表的關于五種以上植物在中國分布的論文受到國内外學者的關注和引用。
孫向忠志嚴謹,知識淵博,生活簡單,熱愛植物科學。青年時代,他不顧困難和障礙,多次在中國西南山區進行植物學調查。在武漢大學任教50餘年,32歲晉升為講師,34歲晉升為副教授,35歲聘為教授,42歲(195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教學平台工作,主持了許多重要的研究項目, 并取得了一系列有希望的成果。孫向忠的學術思想活躍,充滿創新精神。1978年創辦武漢大學植物分類研究室,1981年獲植物分類博士學位,1992年成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主持和指導植物分類學科研工作,為研究室制定長期科研計劃選擇研究方向和指導, 并帶領教師和指導研究所學生堅持以水生養護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物種生物學和數值分類學領域開展分類學、區域科學、生态學、形态學、細胞學、生物化學、多學科和綜合研究。在孫向忠的指導下進行的這一系列研究,在研究對象、手段和成果方面,被認為是我國植物分類學領域極具特色的,引起了國際水生植物學界的關注。由他撰寫的《中國植物學》第八卷,是我國第一本具有高度科學價值的水生植物專著,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填補了國際水生植物分類學領域的空白。主持完成"科學指導博士論文研究"項目,獲1988年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孫湘忠教人,重視和關心植物學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為他們辛勤耕耘,忘了工作。他始終追随優秀而誘人的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愛,要求學習和高度統一。他經常教研究所學生"一個多才多藝",他認為光"專"不是"博",知識狹隘,未來很難做好的工作;他常說一句話:"給年輕人帶路,也要讓路,希望同學們勝過我!"[1]。1982年至1992年的十年間,孫相忠培養了9名博士生和8名碩士生,享年70歲。如今,這些學生中有的都是知名的專家教授,有的是科研和教學機關的領軍人物。
孫向忠不僅把他的子孫後代看得最有價值,不僅有他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思想,還有他對國家和科學的奉獻,以及他高尚的品格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由于孫向忠在植物學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成就,以及傑出的上司群組織能力,他被選為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和副秘書長,中國海洋湖生物學會理事和名譽會長,湖北省和武漢植物學會會長和名譽會長, 湖北省海湖生物玻璃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生态學會顧問、廬山植物園顧問、《植物生态與地質植物學雜志》編委會、武漢植物學研究叢書主編。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專家司編制的享受政府特别補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名單(1992年第二卷)。
三、主要事迹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全國科學代表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2012年12月18日,武漢植物園被中國科學院更名為武漢植物研究所。此後,武漢植物園進入了其發展史上的第三個時期——振興和改革時期。
早在1956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準許成立武漢植物園籌備委員會時,孫向忠就被任命為籌備委員會副主任,此後他一直緻力于武漢植物園的建立,始終關注植物園事業的發展。二十四年後,他被黨組織任命為更名為武漢植物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直接上司研究所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研究所的改革和發展程序。在他任職期間(1979.9-1984.4),他帶領武漢植物研究所全體員工努力工作,真的很努力,擴大了公園,公園看起來很新。在此期間,植物經曆了三件大事:1980年,中美植物學家聯合對栃溪的植物進行了一次科學考察,1983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系審查了武漢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研究》期刊在國内外正式創刊并出版。這三件大事,特别是評價院的工作,對武漢植物研究所的改革和發展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和積極的影響。
1、 1980中美聯合植物科學考察鄂西
1980年,經中國國務院準許,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十幾位植物學家聯合組成了歐溪植物科學考察隊,武漢植物研究所所長孫向忠擔任考察隊的中國隊長,博士。B Bartholomew,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植物園主任,擔任美國探險隊隊長。1980年8月24日至10月9日,考察了神農山脈主要地區的自然地理、植物區系和植被狀況,以及利川縣蒙多地區紅杉樹和古紅杉植物群落"模型标本"的"模型标本"及其生态環境。在考察過程中,孫向忠一直與隊員一起生活,現場指導和參與巡檢工作,探讨學術問題,經常關心和詢問隊員,特别是國外隊員的生活條件,随時随地幫助解決問題,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孫老"。有時他和他的團隊成員進山參加調查和收集,野餐吃幹糧,炸花生,牛肉幹,團隊成員非常感動。
實地考察後,孫向忠在神農架林區和武漢植物研究所主持了多場中美植物學家學術研讨會,就神農架植被和利川古水杉群落的保護和合理開發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并送出了《建立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的報告。在孫向忠的指導下,兩國植物學家共同撰寫了《綜述總結報告》,并報送我國有關上司部門,并在哈佛大學學術期刊上發表。在考察期間,孫向忠和植物分類專家、.C 華盛頓特區國家樹木園研究員T.R. Dudley博士共同發表了一種新的冬青植物,Ilexshennongjiaensis.R.R.。達德利。C.Sun, sp.nov.)[6]。
這次科學考察是自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以來,兩國植物學會共同商定群組織的首次植物學家聯合野外科學考察,對促進兩國植物學界學術交流與合作、增進互友好具有重要的曆史和現實意義。
2、會見中國科學院生物系武漢植物研究所複習
1983年2月9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系向武漢植物研究所發出關于武漢植物研究所評價工作的通知。由于孫祥忠主任迅速采取行動,他和上司班子其他成員及時調研部署,動員從業人員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開展了多項具體安排,確定審查工作的順利完成。
9月1日至5日,由理學院院士吳正軒教授率領的生物部小組對武漢植物研究所進行了為期六天的綜合評審。該小組由17名專家和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幹部上司,其中包括一名副主任和八名教員。孫向忠代表武漢植物研究所向評審小組充分彙報了研究所的工作情況,并參加了評審小組舉辦的各種座談會、研讨會,積極配合評審小組的工作。本次評審對武漢植物研究所的工作進行了全面認真的審查和評價,最終評審組确認并制定了研究所任務的方向:在中部植物系統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開展中部植物引進的調查、挖掘、利用、保護和馴化工作, 并逐漸開展水生植物研究。考核工作解決了研究方向、機構設立和幹部培養等方面長期存在的問題,為研究所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這次對該部的審查客觀上成為武漢植物研究所曆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以水生植物研究工作為例,1983年以來,根據評審小組給出的方向和任務,研究所不斷加強水生植物的研究實力和科研設施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武漢植物園已建立了高水準的水生植物生物學實驗室和水生植物及流域生态重點實驗室等研究機構,建成了中國乃至東亞覆寫面水生植物種子資源量最大的國家,武漢植物園已成為國家水生植物生物學和内陸水域環境保護與管理領域的重要基地。
3、創辦《武漢植物學研究》期刊
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展示科技成果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大學教育和科研的學者,作為武漢大學院長十年(1957.10-1966.7)孫向忠深知期刊的重要性,他深切感受到,雖然武漢地區有高等院校的研究機構,但沒有植物學專業的學術期刊,這不利于武漢地區乃至中國的植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以,孫向忠向武漢植物研究所、省、市植物學會和武漢植物研究所聯合創辦了植物學術期刊《植物科學技術叢書》,經中共湖北省委準許,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了由34名專家學者組成的《植物科學技術叢書》編委會, 孫向忠擔任第一任主編。根據工作發展的需要,1983年3月經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準許正式推出的《植物科學技術叢書》更名為《武漢植物學研究》,并從全國向國内外公開釋出。
武漢植物學研究從成立到2008年共出版26卷,共119期,發表各類論文1800餘篇。經過28年的發展,她現已成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綜述、中國科技期刊品質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BA)、日大學學技術文獻快報(JST)、 英國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摘要(CABI)、俄羅斯文摘雜志(AJ)、萬方資料——收錄國内外20多種檢索期刊、資料庫作為核心期刊或統計來源期刊。曾獲國家優秀科技期刊獎、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獎、湖北省優秀期刊獎。
四、目錄的主要作者
1、孫向忠。在中國分布5家以上的工廠。國立武漢大學理學季刊, 1943, 8(2): 1-4.
2、孫向中等。武漢野生植物和普通栽培植物。武漢大學學報, 1978, (2): 42-66;1978,(4):78-98;1978,(8):55-74;1979,(1):85-95;1979,(2):119-141.
3、孫向中等。中國眉草屬于四個新物種。植物分類, 1981, 19(4): 506-511.
4、陳家光, 孫祥忠, 王慧琴.湖北澤奇工廠。武漢植物學研究, 1983, 1(2): 247-258.
5、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學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國人民共和國。阿諾德植物園學報, 1983, 64 (1): 1-103.作者為14歲,按姓名的字母順序排列。S.C.孫孫向忠排名第11位)
6、 趙作成, 孫向忠, 王慧琴.中國南方淡水鹌鹑植物生态特征及群落觀察.生态學雜志, 1984, 4(4): 354-363.
7、郭友,孫祥忠,王慧琴。陝西眼菜屬的分類研究.西北植物學報, 1985, 5(4): 291-304.
8、郭友,孫祥忠,王慧琴。陝西眼菜屬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征。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5, (1): 97-104.
9、 于宇, 孫向忠, 王慧琴.曹屬的分類---細胞學、同工酶和掃描電鏡觀察證據的全面分析。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5, (4): 111-118.
10、 陳家光, 孫祥忠, 王慧琴.湖北雪姑屬植物數量分類研究.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8, (1): 107-114.
11、陳守良。中國植物學(第10卷,第1期)。科學出版社, 1990.(作者之一:孫向忠)
12、HeJB,SunXC,WangHQ.雙性物種分類學
13、何景軒, 孫祥忠, 鐘揚, 黃德石.海花椰菜屬的分支研究。武漢植物學研究, 1991, 9(2): 121-129.
14、 孫向忠.中國植物學(第八卷).科學出版社, 1992.
15、 王萬賢, 孫向忠, 王慧琴.湖北眼菜屬的調查研究.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2, 14(1): 26-30.
五、主要參考資料和材料
1、武漢大學檔案館現有孫向忠的個人檔案。
2、吳偉谷主編。武漢大學曆史1893-1993。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3、《餘嘉瑩》編委會。于家英.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4、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發展史(1907-1993).
5、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編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五十年曆史(1956-2006).
6、中國科學院生物系武漢植物研究所評審組。武漢植物研究所報告(印刷材料)1983年綜述.
7、《植物科學技術叢書》編輯。植物科學技術系列(印刷材料)。
8、陳平平主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五十年(1956-2006)。
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專家司。中華人民共和國享有政府專項資助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名錄1992年第二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
10、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學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國人民共和國。1983,64(1):1—103.(1980年中美聯合氧化工廠科考報告)
六、注:
《俞家穎》編委會。于家英.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P147.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編(謝道軍主編)。武漢大學生命科學發展史(1907-1993).1993.P151.
1956年9月25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籌備委員會獲得中國科學院準許,1958年11月1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準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1978年12月18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16日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中美聯合考察的中國植物學家分别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蘇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園、武漢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美國植物學家來自加州大學植物園,華盛頓國家樹木園,紐約植物園,卡内基自然曆史博物館,哈佛大學阿諾德樹園和哈佛植物标本博物館。
[5] 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學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國人民共和國。1983,64(1):1—103.(1980年中美聯合氧化植物科學考察報告)。
[6] 巴塞洛缪B等1980年中美植物學研究到湖北省西部,中國人民共和國。1983,64(1):63—65.(1980年中美聯合氧化植物科學考察報告)。
中國科學院生物系武漢植物研究所評審團.武漢植物研究所報告(印刷材料)1983年綜述.
主編吳偉谷。武漢大學曆史1893-1993。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3, P494.
植物科學技術叢書編輯部。植物科學技術系列(印刷材料)。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編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五十年曆史(1956-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