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香港也被归类为下级作品,谁懂他的痛心

作者:艾弥儿

1997年,一个安静的夜晚被一阵急促敲门声打破,王小波的母亲宋华赶忙打开了门,两位民警站在她的面前,一脸严肃地向她询问家里面有几个孩子,在国内工作的是哪一个这种问题,民警问完之后很快就离开了,只留下她独自站在门口,母亲的直觉告诉她,肯定是王小波出事了。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香港也被归类为下级作品,谁懂他的痛心

宋华千想万想怎么也想不出王小波到底会出什么事,在她的记忆里,王小波小时候虽然调皮捣蛋了一点,但肯定不会一些出格的事情惊动警察。于是宋华赶忙拨通了王小波家的电话,结果打了半晌还是没人接,一直熬到到天亮,打电话到处询问王小波下落的她,仍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第二天的一个电话,结束了宋华寻找王小波的行为,更让一夜未眠的宋华崩溃至极,电话是一位民警打来的,内容很简单,没有说上几句话,王小波去世了。本来心情忐忑的宋华直接被这通电话击倒了,一股悲痛欲绝的情绪瞬间爆发了出来。

事发当天,王小波的邻居曾经听到王小波家里传出痛苦的哭喊,但却充耳不闻,没有理会,一夜过去等到第二天白天推开门才发现,家中的墙上有深深的抓痕,王小波去世了,医院给出的死因是突发性心脏病。

骨肉相连,十指连心,宋华作为母亲的这种撕心裂肺般的感受实在是太绝望了,对于王小波自己而言,最大的遗憾就是在离世之前也没能看到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内地发行,这可能是他打的夙愿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王小波自己觉得是写的最好的一本,信心满满的找到出版社想要发行,结果却换来了内容低俗,不宜发行。

不服输的王小波另辟蹊径,把这本书带到了中国香港,虽然顺利的发行也拿到了自己的稿费,但让王小波觉得不舒服的是,在香港这本书居然也被归类为下级作品,明明是自己最好的作品,换做谁心理肯定也很难过。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香港也被归类为下级作品,谁懂他的痛心

王小波写这本书的初心绝不是博大众眼球,他非常真切地想要把书中所描绘的文学思维展现给大家,希望能有人真正的读懂这本书的内核,而不是只看见表面的修饰描写。可即便他和妻子跑遍了各种出版社得到的却都是拒绝,于是王小波托朋友把这本书打印了出来,自己和妻子在报摊上售卖《黄金时代》,可他自己所经历的完全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备受追捧。王小波去世之后,《黄金时代》却开始发行了,甚至连他之前的《黑铁时代》和《白银时代》也都沾了光,时代三部曲的销量瞬间暴增。王小波曾经说过:“当大家认为一样东西是比较羞耻的时候,那么这东西正好是不值得羞耻的。”可惜的是,王小波本人却没能看到被大家所认同的那个时代。

在那个时代,《黄金时代》的销量与日俱增,其火爆程度让人瞠目,这种场面很难让旁人相信,曾经还被冠为低俗书籍的《黄金时代》,甚至可以摇身一变变成大众所受接受,甚至追捧的对象,王小波的作品就是这样,像著名的画家梵高那样,活着的时候不觉得他的画有多么好,死后才发觉原来每一幅画都是经典。

如今,可能很多的朋友没有了解过王小波,也可能很多人了解过他但也没有读过他的书,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王小波能够凭借“有趣的灵魂”多年立于不败之地,绝对是有原因的,高晓松说:“他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了解这个有趣的灵魂王小波必然要从《黄金时代》开始——“那一天我二十一岁,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

王小波《黄金时代》三部曲 ¥38 购买

王小波的作品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被无数读者所认同接受,就是你只要肯把他的作品读上一页纸,那么你绝对会被他那有幽默诙谐的文字所吸引,根本就不舍得挪开自己的眼睛。抛去那些曾经被认为低俗的情节,王小波关注的就是这个时代,关注我们每个人所处在的现实生活,字里行间全部都是他最真挚的情感,没有一丝矫揉造作。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香港也被归类为下级作品,谁懂他的痛心

他的夫人李银河在悼词里评价他:“他是一个浪漫的骑士,一位行吟的诗人,一位自由的思想者。如果可以的话,大家不妨去入手一套时代三部曲,从书中却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意义和王小波的内心独白,尽管现在的时间是二十年之后,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去关注这些东西,因为有些东西,是说不明白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