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权

高三学生面临毕业,最关注的是升学,最担心的是高考。为此,我日夜思索,我问过不少有关"汉阳一中事件"参与者的下场。我到底能否闯过高考升学关?
利用我主编《钢铁战报》时的关系网,一致回答:"凡带头闹事者,一个也没有升到上一级学校。"特别是访问了 59 届初三学生陈礼鹅,更证实了这个说法。
陈礼鹅,按"老世陈"陈氏族谱字派"荣昌祖训,智礼益芳"推算,他要矮我五辈,办"钢铁战报"时,他投稿非常积极。他说:只要是57 年"汉阳一中事件"中带头闹事的班干部,有的开除团籍、学籍的,有的虽未受处分,后来表现也好,都没有升学,赶回农村了。
听他这么一说,我这个"汉阳一中事件"的积极参与者"冷了半截腰",寻思:反正不录取,何必参加高考呢?
1959 年上半年最后一个月,高三全年级进入紧张复习备考阶段。报考的同学都在日夜备战,我却埋头写作,整理文稿,编辑"内部刊物",打算回农村后,利用农闲写作,成为"农民作家"。但,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呀!有不少同学在复习中,向我问这问那,解答数、理、化中的难题。同学三年了,大家对我的信任,在雷老师拍桌子喊:"反革命,气焰嚣张"的情况下,还提名选我当小组长。
为了感激同学们的信任,也为了增进同窗三载的情谊,我把"数、理、化"课本后面的总复习题,全部做出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了一大圈,为全班同学复习开路。殊知,当年是没有任何复习资料的,课桌里,除了装有书本,学习用具,课桌上未摆一物,不像时下的学生,除课桌里装得满满的,课桌上堆积如山。所谓的复习备考,就是在课本里寻求答案。我把数、理、化总复习的解答贴出来之举,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与称赞,也带来了不少惋惜:陈荣权这个人才,不报考,太可惜!
高考报名最后一天前夜,陈振恒走到我的床边,用手推,问我睡着了没有。我说:"哪里睡得着!"他说:"好,我俩出外走走。"
所谓的"床边"、"出外",其实是"操场""操场外。"当年,全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热得要死,寝室里没有电扇,更别说"空调"。学校总务处组织把所有的木床搬到大操场里,按班级排列,各班之间留有巷道。不仅天气闷热,而且夜蚊猖獗,我没有蚊帐,用竹片绷个弓,插在枕头两边,在弓上盖上被单,御防蚊咬,在被单做成的蚊帐中闷得实在吐不过气来,就把头伸出来吐一口气,反反复复,闹得人不能入睡。我回答陈振恒的"哪里睡得着。"有两层意思:夜蚊叮咬,热得睡不着,更深层的是:天亮了,报考只剩一天了,自己到底何去何从,焦燥得睡不着。
陈振恒把我引到操场外,到龚家岭的小路上散步。他一再劝我:去报名!我把前面所说的想法与打算告诉他,他说:"你各科成绩好,表现又突出,政审一定会合格的。"我又把我了解到参加"一中事件"带头闹事的信息告诉他。
他说:"那是初中,高中不一定是这样。雷老师不是多次说过,要看发展,你事件后的发展也是不错的嘛!"我总是摆头,叹气,他见我执意不报,便停在路旁,小声对我说:"我告诉你一个绝密:雷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叫我帮他填学生毕业档案,在填报志愿表,学校意见一栏里,写的是:该生学习成绩优异,虽犯有严重错误,但表现突出,政审合格,同意录取。"我得喜又怕失喜地问道:"真的是这样吗?"他回答:
"这么重要的事,我还会呼 (呼,方言,骗的意思。) 你!这是绝密,雷老师叫我不能外传。"我又问:"肖秀细呢?""你只知道自己合格就行了,其他的人就不问了。"
得到如此天大的喜讯,兴奋得后半夜,一眼未合,总望着东方,催天破晓。
翌日,吃过早饭,我去办公楼报名,到底报考哪类呢?当年高考分为三大类:理工、医农、文史。我想报"理工"类,因为我做了"数、理、化"三科的总复习题,有一定的把握。又想报"文史"类,因为自己喜爱文学,且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我在办公楼徘徊不定,这时,邹国权老师走到我面前,焦急地说:"我正到处找你呢!你报名了吗?报的哪一类?"我回答:"我正准备去报名。"接着把报"理工"与"文史"犹豫不决的想法告知他。他说:"报文史,报重点大学中文系。"
我说:"邹老师,我家太穷了,哪能负担我读重点大学。""那就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读师范,全部学费、伙食费、书本费都包了,不用家里负担。再说,华师中文系比武大中文系还过硬些,出了李德复一批作家。你报华师中文系,我可推荐你。"
经邹老师这么一说,我就报了"文史类",在志愿一栏里,我填报了三项华师:华师中文系、华师历史系,华师政治教育系。
没有陈振恒的深夜揭密,我不会最后一天报考,不会参加高考,不会步入人们所仰慕的大学,也不会走上工作岗位,更不会有今天。虽经过风风雨雨,但还是在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幸福晚年。
历来公认为:只有圣人、上人、高人、贤人可言大恩大德,而我所言的大恩、大德是我同窗三载的学友啊!
作者:陈荣权
作者简介:
陈荣权,生于1939年11月,武汉市人。湖北省特级教师。原任长坂坡诗联学会会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霞窗诗稿》《义门诗钞》《西湾诗草》,手书影印集《夷洲鸿爪集》《涂鸦垦草集》与《花甲唱和集》《稀龄酬唱集》,诗词楹联工具书《实用对韵词林》《常用词谱及其创作》以及50余万字的回忆录《可堪回首》。主编《古今诗人咏玉泉寺》《当代中华诗词集成·当阳卷》。总编聚星堂《义门陈氏宗谱》。2010年,带领诗社同仁为当阳市建成全国"诗词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欢迎关注"华凯文萃",更多历史人文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