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有朱元璋背战甲步行数里山路的记录吗?——史书上是没有的。回忆录上就有。俞本的回忆录里有很多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朱元璋的事迹,因为俞本就是朱元璋身边的侍卫骑兵。朱元璋部队进入徽州,邓愈向他汇报情况。吴国公了解到邓愈的政绩,很赞赏,说要去看看他的高原练兵情况。邓愈说:这几天冷风冷雨,不如天晴再去吧。元璋笑道:伯颜,你忘了敌人也会下雨时候来袭吗?

邓伯颜说:那么,明天上午,主公前往搁船尖吧!元璋点点头,又问:有无寻访此地的名士?邓愈答:有。马上一并召来。邓愈正想去安排,元璋又问:谁人?邓愈答:唐仲实先生和姚琏先生,还有朱升先生。哦,唐仲实,莫非就是白云先生?朱元璋抬起头,想起陶安和夏煜曾向他提及的白云先生。
邓愈说:正是。吴国公从座椅上站起来,对邓愈说:此翁大才,孤欲亲自拜访他。伯颜,你带路吧。邓伯颜连忙命人带上雨具——油衣和雨笠,几名侍卫跟随。在冷雨飘零中,朱元璋亲自前往槐塘村,拜访这位紫阳书院山长唐仲实先生。这位唐仲实,本名唐桂芳,乃徽州一大名士,学识渊博,名气甚大。
此时,已经六十岁了,只在乡里授徒,不问世事。这天,冷雨纷飞,听闻金陵城叛军头目什么吴国公朱元璋前来拜访,不得已,只好出门相迎,把朱元璋请入家中。于是,就有了天下闻名的“龙兴独对”了!——这一场景,与诸葛孔明的“隆重对”相比如何?元璋问:天下大乱,四方战火连年,黎民百姓大多失业流离,大家都渴望望天下太平,四海宁静。这种渴望比饥饿的欲望更强,这点我是知道的。白云先生说:自从贵军进入徽州,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了。
朱元璋问:邓愈镇守此地,百姓可有怨言?唐生直言不讳:颇怨。元璋一怔:邓愈负责守城,而徽州城墙毁坏严重,必须抽民夫修建。也许迫于工期,结果失了民心。他转头对邓愈说:此事暂缓。邓愈点点头。随后,朱元璋又问唐生:尔博古通今,必定对历代成败得失深有体会。那些古代的帝王,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 、元世祖这几个明君,他们为什么能平定天下,一统山河呢?白云先生说:他们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不爱杀人而已!
朱元璋点点头。唐仲实接着说:阁下英明神武,年轻有为,能够驱除祸乱,未尝杀害平民,救民于水火,让他们得以回归家园故土。这种功德,已经超越前代了!不过——他打住了,看了看眼前这位叛王。元璋示意他说下去。唐仲实,咬咬牙,心想:反正都活了六十年了,死何足惧!于是,把下一句说完:百姓的确安居了,但还没有乐业。元璋点头赞成,说:你说的不错。我给百姓的的确很少,但是取之他们的却很多。
不过,这些都是战争所需,情非得已!我本人真的从未撷取其中一分一毫。百姓劳苦,孤经常都会想到的,所以,心中时刻想着让他们休养生息。这点,我是不会忘记的。朱元璋说着,站了起来。他仰着头,轻轻叹了口气。唐仲实说:诚如是,则万民之福矣!民之生息指日可待了!元璋看看他,说:我军有什么不妥当之处,请先生务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白云先生点头作揖拜谢,元璋赐给他布帛衣物,抚慰几句后,希望他出山辅助自己。
唐仲实说:老朽多病,步履维艰,愿老山林,望阁下成全。元璋笑笑,说:他日平定天下,望先生再论民生。于是乎,朱元璋带着邓愈等人,离开槐塘村。明天,他要冷雨中检阅搁船尖练兵!——一百五十多年之后,朱元璋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儿子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命人就在唐仲实的家乡,修建了一道牌坊,取名“龙兴独对坊”,以纪念当年他的高祖皇帝与白云先生唐仲实的民生对策。此牌坊今天犹存。
吴国公朱元璋从唐仲实家出来,对邓愈说:白云先生家中之茶茗甚清香。邓愈答:高士之茶,不同凡响。元璋问:什么名字?邓伯颜说:听不清白云先生的徽州口音,好像叫雪岭青。哦!朱元璋说:我记下了。以后,你多买些这个雪岭青给我。我喜欢。望着朱元璋一行人远离槐塘村,消失于冷雨寒风中,唐仲实心里不由得想起两个人:一个叫刘备,另一个叫赵匡胤。
唐仲实想:此人,唤作朱元璋,起自江淮,占有金陵,所作所为,已经接近刘先主矣!民间盛传吴家国,真应在他身上?朱元璋一边走,一边对邓愈说:你说还有姚琏先生和朱升先生,你们家在哪里?邓愈说:姚琏,就在城东。而朱升,在石门讲学,较远。好。午膳后,安排姚先生过来。而朱升,石门离城有多远?朱元璋问。邓愈答:朱先生,就是枫林先生,家在在休宁回溪村。此去约五六十里路。
朱元璋说:明日,我要检阅军队。后日,你安排,我亲往休宁石门,拜会枫林先生。一直在身边跟随的两员大将——常遇春、杨璟——终于出声了。常遇春说:主公礼贤下士,足令吾辈心悦诚服。但是,这里的文士似乎对我们没什么好感。杨璟,朱元璋集团里,到这一刻为止,是最有学识的将领——因为他本身就是儒家子弟,后来见世道不好,就投笔从戎,做了军人——说:主公,江浙名士大儒很多,大多对朝廷不满,可是又不敢反抗朝廷,都在等待明王出世!此乃天赐主公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