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有朱元璋背戰甲步行數裡山路的記錄嗎?——史書上是沒有的。回憶錄上就有。俞本的回憶錄裡有很多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朱元璋的事迹,因為俞本就是朱元璋身邊的侍衛騎兵。朱元璋部隊進入徽州,鄧愈向他彙報情況。吳國公了解到鄧愈的政績,很贊賞,說要去看看他的高原練兵情況。鄧愈說:這幾天冷風冷雨,不如天晴再去吧。元璋笑道:伯顔,你忘了敵人也會下雨時候來襲嗎?

鄧伯顔說:那麼,明天上午,主公前往擱船尖吧!元璋點點頭,又問:有無尋訪此地的名士?鄧愈答:有。馬上一并召來。鄧愈正想去安排,元璋又問:誰人?鄧愈答:唐仲實先生和姚琏先生,還有朱升先生。哦,唐仲實,莫非就是白雲先生?朱元璋擡起頭,想起陶安和夏煜曾向他提及的白雲先生。
鄧愈說:正是。吳國公從座椅上站起來,對鄧愈說:此翁大才,孤欲親自拜訪他。伯顔,你帶路吧。鄧伯顔連忙命人帶上雨具——油衣和雨笠,幾名侍衛跟随。在冷雨飄零中,朱元璋親自前往槐塘村,拜訪這位紫陽書院山長唐仲實先生。這位唐仲實,本名唐桂芳,乃徽州一大名士,學識淵博,名氣甚大。
此時,已經六十歲了,隻在鄉裡授徒,不問世事。這天,冷雨紛飛,聽聞金陵城叛軍頭目什麼吳國公朱元璋前來拜訪,不得已,隻好出門相迎,把朱元璋請入家中。于是,就有了天下聞名的“龍興獨對”了!——這一場景,與諸葛孔明的“隆重對”相比如何?元璋問:天下大亂,四方戰火連年,黎民百姓大多失業流離,大家都渴望望天下太平,四海甯靜。這種渴望比饑餓的欲望更強,這點我是知道的。白雲先生說:自從貴軍進入徽州,情況已經有所好轉了。
朱元璋問:鄧愈鎮守此地,百姓可有怨言?唐生直言不諱:頗怨。元璋一怔:鄧愈負責守城,而徽州城牆毀壞嚴重,必須抽民夫修建。也許迫于工期,結果失了民心。他轉頭對鄧愈說:此事暫緩。鄧愈點點頭。随後,朱元璋又問唐生:爾博古通今,必定對曆代成敗得失深有體會。那些古代的帝王,比如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 、元世祖這幾個明君,他們為什麼能平定天下,一統山河呢?白雲先生說:他們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隻是不愛殺人而已!
朱元璋點點頭。唐仲實接着說:閣下英明神武,年輕有為,能夠驅除禍亂,未嘗殺害平民,救民于水火,讓他們得以回歸家園故土。這種功德,已經超越前代了!不過——他打住了,看了看眼前這位叛王。元璋示意他說下去。唐仲實,咬咬牙,心想:反正都活了六十年了,死何足懼!于是,把下一句說完:百姓的确安居了,但還沒有樂業。元璋點頭贊成,說:你說的不錯。我給百姓的的确很少,但是取之他們的卻很多。
不過,這些都是戰争所需,情非得已!我本人真的從未撷取其中一分一毫。百姓勞苦,孤經常都會想到的,是以,心中時刻想着讓他們休養生息。這點,我是不會忘記的。朱元璋說着,站了起來。他仰着頭,輕輕歎了口氣。唐仲實說:誠如是,則萬民之福矣!民之生息指日可待了!元璋看看他,說:我軍有什麼不妥當之處,請先生務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啊!白雲先生點頭作揖拜謝,元璋賜給他布帛衣物,撫慰幾句後,希望他出山輔助自己。
唐仲實說:老朽多病,步履維艱,願老山林,望閣下成全。元璋笑笑,說:他日平定天下,望先生再論民生。于是乎,朱元璋帶着鄧愈等人,離開槐塘村。明天,他要冷雨中檢閱擱船尖練兵!——一百五十多年之後,朱元璋的孫子的孫子的孫子的兒子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命人就在唐仲實的家鄉,修建了一道牌坊,取名“龍興獨對坊”,以紀念當年他的高祖皇帝與白雲先生唐仲實的民生對策。此牌坊今天猶存。
吳國公朱元璋從唐仲實家出來,對鄧愈說:白雲先生家中之茶茗甚清香。鄧愈答:高士之茶,不同凡響。元璋問:什麼名字?鄧伯顔說:聽不清白雲先生的徽州口音,好像叫雪嶺青。哦!朱元璋說:我記下了。以後,你多買些這個雪嶺青給我。我喜歡。望着朱元璋一行人遠離槐塘村,消失于冷雨寒風中,唐仲實心裡不由得想起兩個人:一個叫劉備,另一個叫趙匡胤。
唐仲實想:此人,喚作朱元璋,起自江淮,占有金陵,所作所為,已經接近劉先主矣!民間盛傳吳家國,真應在他身上?朱元璋一邊走,一邊對鄧愈說:你說還有姚琏先生和朱升先生,你們家在哪裡?鄧愈說:姚琏,就在城東。而朱升,在石門講學,較遠。好。午膳後,安排姚先生過來。而朱升,石門離城有多遠?朱元璋問。鄧愈答:朱先生,就是楓林先生,家在在休甯回溪村。此去約五六十裡路。
朱元璋說:明日,我要檢閱軍隊。後日,你安排,我親往休甯石門,拜會楓林先生。一直在身邊跟随的兩員大将——常遇春、楊璟——終于出聲了。常遇春說:主公禮賢下士,足令吾輩心悅誠服。但是,這裡的文士似乎對我們沒什麼好感。楊璟,朱元璋集團裡,到這一刻為止,是最有學識的将領——因為他本身就是儒家子弟,後來見世道不好,就投筆從戎,做了軍人——說:主公,江浙名士大儒很多,大多對朝廷不滿,可是又不敢反抗朝廷,都在等待明王出世!此乃天賜主公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