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下激战的同时,长安城前,也是战火纷飞,大夏国平原公赫连定和北魏司空奚斤,各自率军,激战连连。
赫连定原来想得挺好,统万城城防坚固,虽然被北魏围攻,但是坚守一段时间,应该毫无问题,自己则趁这个时间,先攻下长安城,然后再率军回援统万城,里应外合,大败北魏军。可是,奚斤也是北魏名将,用兵韬略不凡,攻守皆能,双方对峙数月,虽然没能击败大夏军,可利用防守方的优势,利用长安城的城防,大夏军也没能占到什么优势。
就在这时,统万城被攻陷,赫连昌逃往上邽的消息传来,长安城前的大夏军顿时乱了阵脚,赫连定也不敢再徘徊于长安城下,急忙率军撤离长安,往上邽去与赫连昌汇合。奚斤率军追到雍城,然后胜利返回。
因为大军出来时间已经不短,担心后方不稳,柔然部前来侵扰,因而,占领统万城后,拓跋焘打算暂时放缓对赫连昌的进攻,班师回朝。不过,奚斤坚持乘胜追击,彻底灭亡大夏国。最终,拓跋焘派给奚斤一万援军,同时留下大将娥清、丘堆、刘拔等人,作为奚斤的助手,攻击大夏国残余势力。
然后,拓跋焘又任命宗室将领,常山王拓跋素为征南大将军,假节,和执金吾桓贷一起,留下来镇守统万城。安排好一切之后,拓跋焘率领大军,返回平城。
果然,拓跋焘还没到平城,就得到消息,柔然部又趁机侵扰云中郡。不过,在得知北魏已经攻克统万城,拓跋焘率军返回的消息后,柔然部兵马又迅速撤离了。
拓跋焘这边一切顺利,但是追击大夏皇帝赫连昌残部的北魏军队,进展却异常艰难。
北魏平北将军尉眷,率先到达上邽,并展开进攻。赫连昌惊魂未定,退守平凉。不久,奚斤率北魏大军到达安定,并与尉眷、娥清、丘堆等众将率领的各路兵马汇合,暂时屯驻安定城。
糟糕的是,北魏大军中开始流行瘟疫,大批战马死亡。北魏军的机动性几乎丧失,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很快,北魏军的粮草接济不上,士卒们只得饥一顿饱一顿的苦挨日子,士气非常低迷。
奚斤无奈,只得下令深沟高垒,以防守为主,同时派丘堆率领部分兵马,外出抢粮。
赫连昌得知消息大喜,立刻组织人马向抢粮的北魏军发动偷袭。北魏军未加提防,丘堆所部几乎被大夏军打得全军覆没,丘堆只率领数百残兵败将,逃回安定城。
这下,赫连昌狂妄起来,率领兵马,驻扎在安定城下,不断侵袭,闹的北魏军反而整日提心吊胆。
北魏军监军侍御史安颉建议,我们不能只是防守,应该寻找战机,主动出击,争取一举擒获赫连昌。
奚斤却以战马不足为理由,坚持固守待援,不同意安颉的建议。安颉只得暗中和尉眷谋划,准备好少量的精锐骑兵,待机而动。
没过几天,赫连昌又亲自前来叫战。安颉也不请示奚斤,直接率军开城迎战。
赫连昌得意洋洋,亲自出阵与安颉交战。北魏军将士认出赫连昌,激动万分,一拥而上,围攻赫连昌。
赫连昌大吃一惊,这么多人,怎么抵挡啊?于是急忙拨转马头逃走。安颉率军随后紧追。大夏军主力在后面目瞪口呆,根本来不及救援。
正追赶间,赫连昌骑乘的战马突然马失前蹄,栽倒在地,赫连昌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不等赫连昌爬起身来,安颉已经率军杀到,将赫连昌生擒活捉。
大夏军顿时乱成一团。好在平原王赫连定也在军中,急忙收拾残兵败将,撤回平凉城。随后,赫连定在平凉城即位称帝。这个时间,是428年二月。
赫连定也是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昌的弟弟。
赫连昌被生擒之后,很快被押送到平城,交给拓跋焘处理。
拓跋焘不但没有杀掉赫连昌,反而给予其很高规格的待遇,甚至对赫连昌表现得较为亲密和信任。不过,赫连昌并不安心,434年,赫连昌背叛北魏,准备逃离时,被北魏将领抓住杀掉。
拓跋焘当然不会忘记立下大功的安颉和尉眷,加封安颉为建节将军,西平公,加封尉眷为宁北将军,渔阳公。
安颉和尉眷立功受赏,奚斤却是羞愧不安,无地自容。自己是主帅啊,却被敌方的军威给吓住了,而自己的部将却擒获了敌方的皇帝,这让自己如何面对麾下将士,如何回去见皇帝拓跋焘啊?羞恼异常的奚斤,草率下令,命令麾下各军舍弃辎重,只带三天的干粮,轻装前进,迅速杀奔平凉,准备攻克平凉城,擒获赫连定。
可惜,双方大军接战之后,本来准备逃跑的大夏军,却因为北魏军一员小将因为犯错叛投大夏,意外得知北魏军缺粮少水的情况,赫连定立刻组织大军反攻,将北魏军包围起来,阻断了北魏军的退路。
北魏军既无粮草,也没有救兵,迅速溃败,奚斤、娥清、刘拔等北魏高级将领全部被大夏军活捉,士卒更是死伤惨重。
奚斤率军攻击平凉时,留下大将丘堆镇守安定城,守护辎重物资。可气的是,丘堆得知奚斤等人战败被俘的消息,吓破了胆,放弃辎重,一口气逃回长安城。
这还不算,逃到长安之后,丘堆又蛊惑着镇守长安的高凉王拓跋礼,放弃长安城,逃奔蒲阪。
大夏军反败为胜,重新占据长安城。
拓跋焘得知消息,怒不可遏,当即命令安颉斩杀了丘堆,然后以安颉为主将,镇守蒲阪,抵御大夏军的进攻。
赫连定虽然取得胜利,但大夏毕竟实力大损,而北魏远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所以,赫连定趁机向北魏求和,拓跋焘则严词拒绝,下诏命令赫连定投降。
赫连定当然不可能这么莫名其妙地投降。
于是双方在关中地区,继续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