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三面环水,西连陆地,形如巨舟,浮于水际,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
浮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探胜访幽,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现尚可辨认登记的摩崖石刻达318块,是难得的书法宝库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浮山又称"中国第一文山”。
一、 浮山摩崖石刻的特点
1、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尚可辨认登记的摩崖石刻318块:会圣岩景区144块,张公岩景区88块,金谷岩景区76块,后山及其它景区10块;字数少则2字,多有千文,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崖崖可观佳作,块块相连,幅幅层叠,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山崖石刻中是少有的。
2、跨度大,延续时间长:
从摩崖石刻的年代看,唐代1块,北宋15块,南宋17块,元代2块,明代87块,清代75块,民国26块,建国后1块,年代不详的有91块;最早至最晚,历时1100余年,跨历8代,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来的各种代表性书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
3、作者广泛,书体兼备:
据《浮山志》载,现存石刻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宋用臣、孟侯珍,明代雷鲤、王守仁,清代方以智等近百位历史名人。有的字超过200厘米,有的字小于5厘米,阴刻、阳刻、细线双钩等形体兼备,楷、行、真、草、篆、隶、八分等式俱全。由于各个作者的个性品质、学识见解各不相同,因而题刻的书法风格各异,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反映了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
4、形式各样,内容丰富:
纵览全山摩崖石刻,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诗词歌赋、景物景观命名、纪事、佛教用语等类。
有关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类石刻占有很大的篇幅,有咏浮山的山水诗、咏景点的抒情诗、咏景物的哲理诗以及记载山史的叙事诗等多种。
数量最多的则是用2至4字命名景物景观类的石刻。

会圣岩景区石刻长廊
枕流岩石刻
金谷岩景区石刻
复道廊石刻
三、分景区详细介绍摩崖石刻:
1、海岛雪浪景区:
行窝 明方以智 楷书
野同岩 明方大镇 行书
野泉侵梵音,时鸟度岩楼。山路字流水,人家隔大溪。 白雪迷洞壑。明日春晴好,黄鹂柳外啼 淮阴丘五典修岩氏题
施连云峡,以供三宝,世世生生,行菩萨道。 长1.4米,宽0.9米,字体为楷书 通议大夫吴用先明御史大夫吴用先题
天启丙寅元日,是1626年(明)农历正月初一 作者不详
已看不清
阮君洞 明万历阮自华题 楷书
2、张公岩景区:
南无阿弥陀佛 年代无考 楷书
洗墨池 咸丰元年住持僧超仁记(公元1851年) 楷书
张公岩 邑人龚维蕃书 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二月十五日 楷书
寿阳丁缜游浮,幼孙执善侍行,时己未孟冬十八日 年代无考
“上都山叟王普,字君,道号南明子。与石溪居人毛知遇同游浮渡..... 宋熙宁辛亥为1071年。楷书
山如人意懒 清道光十年黄文炳 楷书
石似我心空 清黄文炳(借用网络图)楷书
金陵刘宽宇题 时间不详 行书
已辨认不清
大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皇明嘉靖癸巳岁季春月(1533年)楷书
明万历十二年
崇祯年间
已辨认不清了
不全
石史 嘉庆丁丑(1817年)张汉题 楷书
豫章(江西人) 徐鉴 题刻于公元1602年 楷书
浮山会景 明钱元鼎题 楷书
观音岩 赵寿祖题 楷书
已辨不清了
卧云披月 年代无考 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