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 三面環水,西連陸地,形如巨舟,浮于水際,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觀。
浮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晉梁時期,浮山就建有寺廟。晉梁以後,經過開發,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探勝訪幽,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現尚可辨認登記的摩崖石刻達318塊,是難得的書法寶庫和珍貴的文化遺産;是以浮山又稱"中國第一文山”。
一、 浮山摩崖石刻的特點
1、數量衆多,分布密集:
尚可辨認登記的摩崖石刻318塊:會聖岩景區144塊,張公岩景區88塊,金谷岩景區76塊,後山及其它景區10塊;字數少則2字,多有千文,有的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幾乎峰峰可見題字,洞洞可覽銘刻,崖崖可觀佳作,塊塊相連,幅幅層疊,數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山崖石刻中是少有的。
2、跨度大,延續時間長:
從摩崖石刻的年代看,唐代1塊,北宋15塊,南宋17塊,元代2塊,明代87塊,清代75塊,民國26塊,建國後1塊,年代不詳的有91塊;最早至最晚,曆時1100餘年,跨曆8代,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來的各種代表性書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書法演變的基本軌迹。
3、作者廣泛,書體兼備:
據《浮山志》載,現存石刻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陸元鈞、宋用臣、孟侯珍,明代雷鯉、王守仁,清代方以智等近百位曆史名人。有的字超過200厘米,有的字小于5厘米,陰刻、陽刻、細線雙鈎等形體兼備,楷、行、真、草、篆、隸、八分等式俱全。由于各個作者的個性品質、學識見解各不相同,因而題刻的書法風格各異,或清秀挺拔,或圓潤遒媚,或纖細柔婉,或雄渾豪放,反映了我國書法演變的基本軌迹。
4、形式各樣,内容豐富:
縱覽全山摩崖石刻,就其内容而言,可分為詩詞歌賦、景物景觀命名、紀事、佛教用語等類。
有關題詠浮山的詩詞歌賦類石刻占有很大的篇幅,有詠浮山的山水詩、詠景點的抒情詩、詠景物的哲理詩以及記載山史的叙事詩等多種。
數量最多的則是用2至4字命名景物景觀類的石刻。

會聖岩景區石刻長廊
枕流岩石刻
金谷岩景區石刻
複道廊石刻
三、分景區詳細介紹摩崖石刻:
1、海島雪浪景區:
行窩 明方以智 楷書
野同岩 明方大鎮 行書
野泉侵梵音,時鳥度岩樓。山路字流水,人家隔大溪。 白雪迷洞壑。明日春晴好,黃鹂柳外啼 淮陰丘五典修岩氏題
施連雲峽,以供三寶,世世生生,行菩薩道。 長1.4米,寬0.9米,字型為楷書 通議大夫吳用先明禦史大夫吳用先題
天啟丙寅元日,是1626年(明)農曆正月初一 作者不詳
已看不清
阮君洞 明萬曆阮自華題 楷書
2、張公岩景區:
南無阿彌陀佛 年代無考 楷書
洗墨池 鹹豐元年住持僧超仁記(公元1851年) 楷書
張公岩 邑人龔維蕃書 宋光宗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二月十五日 楷書
壽陽丁缜遊浮,幼孫執善侍行,時己未孟冬十八日 年代無考
“上都山叟王普,字君,道号南明子。與石溪居人毛知遇同遊浮渡..... 宋熙甯辛亥為1071年。楷書
山如人意懶 清道光十年黃文炳 楷書
石似我心空 清黃文炳(借用網絡圖)楷書
金陵劉寬宇題 時間不詳 行書
已辨認不清
大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皇明嘉靖癸巳歲季春月(1533年)楷書
明萬曆十二年
崇祯年間
已辨認不清了
不全
石史 嘉慶丁醜(1817年)張漢題 楷書
豫章(江西人) 徐鑒 題刻于公元1602年 楷書
浮山會景 明錢元鼎題 楷書
觀音岩 趙壽祖題 楷書
已辨不清了
卧雲披月 年代無考 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