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蒲城公安扶贫纪实

蒲城公安扶贫纪实

渭南政法网(特约通讯员 张轲杰)有人说,心中有信仰的人是最幸福、活得最带劲的人,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绝不是顺嘴蹦出来的话语,它应是一种神圣的、最深沉最纯净的情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与其静等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如尽其所能为国为民分忧,尽其所能助他人之乐。

这是蒲城县公安局对这篇千古美文的精彩续写。

落实组织保障挑起脱贫的大梁

温汤村位于永丰镇东南部,地处偏僻,距离县城30余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706户,2760人,耕地面积五千余亩。

在洛河东岸,温塘村有一个宝塔,宝塔西三百多米的土崖下,有一石洞,洞内有一眼温泉,泉水流淌,缭绕的水雾笼罩在上空宛如仙境。据《陕西地理沿革》记载,“温汤”即“温塘”,由于水质好,有奇效,惹得众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蜂拥而至,使得“温汤晚浴”声名远播,温汤村也因此得名。

温汤人就居住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惬意而闲散。温汤村,就是蒲城县公安局的帮扶村。

2017年,蒲城县公安局在县委、县政府和永丰镇党委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扶贫攻坚会议精神,不断强化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帮扶措施落实,扎扎实实地推进帮扶村——温汤村的精准扶贫工作。

全局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共31人组成扶贫工作队,一对一帮扶31户贫困户。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启平带领班子成员及帮扶干部,多次深入包联村进行工作调研、慰问扶贫、政策宣讲,召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发放征求意见表,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问计于民,共商发展大计。工作中遇到问题,帮扶干部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寻找提升帮扶工作突破口,定准了帮扶工作基调,夯实了组织保障。

有人赞美这片土地的俊秀壮美,文化璀璨,有人也在感叹温汤人安于现状,仰仗祖先遗产,得过且过。做为温汤村的扶贫工作队,蒲城县公安局的帮扶干部们在短暂的思索后,毅然挑起脱贫的大梁,带领温汤人奔跑在致富的道路上。

倾听心声做群众的贴心人

有一种高傲是隐忍不发自行其路,有一种高傲是沉默不言无视其存在,这种高傲非一般人能懂,这种高傲,是任何力量都摧挎不了,任何肉体精神折磨都消磨不掉的。能驾驭这份高傲的,只有正义,只有家国民族和历史使命。

蒲城县公安局的帮扶干部们带着这份使命感,走进了贫困户家中,成为他们最贴心的人。为使帮扶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明确,在充分了解调研实情的基础上,帮扶干部们针对帮扶对象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做到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在帮扶工作中,局党委积极带头,带领帮扶干部解决贫困户家中实际困难,为他们积极协调就业问题、办理残疾证、进行危房改造、用电安全改造等,还帮助他们办理大病医保、民政低保、助学贷款。有些贫困户家中有生病的老人,帮扶干部就自己出钱带他们到县医院进行体检、治疗。每一次去帮扶的贫困户家里,帮扶干部们从没有空着手去过,他们总是带上慰问品,关切地询问这几天有没有困难需要解决。

蒲城县公安局长李启平的帮扶对象是张绳军。他第一次走进张绳军家,看到张绳军佝偻着身子,才得知是因为脊椎萎缩导致的驼背,他便积极为张绳军协调办理残疾证。看到张绳军家门口泥泞的土路行走不便,便多方联系工程队将其院门口六十余平方的路面进行硬化。看见张绳军身体行动不便,也没有收入来源,便多次为张绳军联系就业,最终帮助张绳军确定为村上的卫生保洁员,每月能有八百元收入补贴家用。

政委贾玉胜看见五保户奥开明家里缺衣少被,便多次为奥开明家送去衣物被褥,七十多岁的奥开明因为白内障行动不便,多年未去镇上、县里看过病,贾玉胜政委便领着永丰镇卫生院的医生上门为老人体检,老人随口一说想吃麻花,贾玉胜政委便特意从县城为老人买来麻花、油糕,这点点滴滴的关怀温暖了老人孤寂的晚年生活。

党委副书记霍有利的帮扶对象是4组的李运成。他第一次走进这户人家,就看到一间临时搭建摇摇欲坠的灶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是,他联系了一个施工队,为李运成建了一个既美观又结实的灶台。从此后,这支原本毫不相干的施工队,成了公安局设在温汤村的一支“义务兵”,大到修路,小到铺设一砖一瓦,都离不开这支热心的队伍。

副局长袁征多次为贫困户常耀民送去慰问金、米面油、衣物等,并积极协调为常耀民的儿子办理大病救助。还有副局长袁小平,多方奔走,筹措资金,联系工队垫资进场为贫困户张绳武家盖起一座90平米的新房,没有让张绳武花费一分钱。自己每月还拿出500元,用于张绳武孩子在校的生活费。

副局长王平安早上还不到六点,就开车去接贫困户党铁锁和老伴到县城做全面体检,并多次去往西安灞桥为党铁锁的孙女协调助学贷款。

贫困户王安宏,因妻子患精神病多年,在治疗几次后因无钱而放弃,使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政治处主任张轲杰通过多方打听,找到适合治疗王安宏之妻王晓霞病情的龙阳精神病院,将她送院治疗,协调办理医疗救助,并每月为她交600元的生活费,以减轻家庭负担;还计划自己出资为王安宏的三十亩地修生产路,以方便产业发展。张轲杰尽自己的全力,让贫困户王安宏家享受着扶贫政策带来的幸福和喜悦。她每次去王安宏家,都为王安宏的父亲带去慰问品,有时是一箱水果,有时是一双新鞋……点点滴滴,温暖着老人的心。你若是问他:“你觉得这个女子好不?”他会乐呵呵地说:“好!好!我把她当成我娃呢!”

经侦大队大队长宁小勇,周六开车带贫困户李法祥和老伴上县体检,随后又驱车前往一百多里外的华县杏林龙山刘春生诊所为两位老人治疗……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在多少个蝉鸣的夜晚,多少个汗水淋漓的白昼,在无尽的忙碌中,他们的灵魂被洗礼,情感被升华,他们,早已和这一方水土一方人融为一体,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慰问帮扶,转变思想促发展

犹如一个饥渴的人在饱食一顿大餐之后浑身充满使不完的劲儿一样,蒲城县公安局扶贫工作队已不仅仅把这次扶贫定位成一种工作,而是变成一种惯性,一种为自己的亲人甘愿付出的情怀。

他们筹资四万余元对村部办公用房进行了室内粉刷、维修以及吊顶,更换了各类工作制度牌匾;建立了蒲城公安脱贫攻坚作战室,配备了办公桌椅、文件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在村部院内精心制作了精准帮扶政策宣传长廊。

三伏天,40度高温,扶贫工作队不顾炎热前去慰问包联贫困户;他们多方协调,联合县中医院、永丰镇卫生院开展大型义诊活动,温汤村400名群众接受了义诊;扶贫工作队带领二十余民警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发放扶贫知识宣传资料4000余份;农忙时节,他们不怕炎热,不怕脏累,和百姓一同干农活。他们还为贫困户送葡萄袋,协调解决生活安全用电,硬化院门口路面。

他们还开展党政国策、扶贫政策宣讲活动,引导群众着眼长远,激发和增强立足本地实际、依靠科技、增强勤劳致富信心,鼓励外出人员回村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依托好政策、抓住好机遇,建设美丽新农村。

七·一前夕,蒲城县公安局邀请了县党校副校长钟亚萍,在政委贾玉胜的安排下,为扶贫工作队及温汤村党员上了一堂主题突出、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精彩党课,将各地脱贫新方法、新思路输入到每一名扶贫干部及党员心中。

他们觉得,只要自己的付出能为百姓带去实际效益,只要自己的努力有价值,则足矣!

发展产业农民增收有保证

奉献,是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的结晶;奉献,是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唱响奉献歌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因此,蒲城县公安局的帮扶干部们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不光心系贫困户,还把大爱无私地奉献给了温汤村的百姓们。

他们紧盯温汤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建设三个方面,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原则,逐项落实。他们积极引进了小手工制作加工项目,让群众在农闲时进行小手工制作,然后把制作好的小手工回收,为群众增加了收入;他们还协调落实修建完善水利灌溉设施40U型渠三千余米,帮助扩宽食用菌种植及销售渠道。

灯塔的亮度之所以光芒四射,是因为它有了更高的高度。当你走在温汤村的时候,你若是问村里的百姓:公安局的扶贫干部咋样?无论青年还是老人,他们都会一脸笑容地说:蒲城公安能来我们村扶贫,真是温汤村的幸运,温汤人的幸运啊!同样,你若是对蒲城公安局的帮扶干部们说:“你们可不敢走,要是走了,温汤村百姓靠谁呀?”他们会感到奇怪:“都成了亲人了,有哪个人不管自己的亲人?”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深情的告白!他们的光芒如深夜灯塔上的明灯,为这里的百姓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这是一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蒲城公安脱贫攻坚“进行曲”,她为新时代的警察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扶贫攻坚,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是一场极具挑战的斗争,更是一次砥砺意志、铸造灵魂的革命。蒲城县公安局用行动证明了公而忘私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当代公安民警敢为人先、无愧于金色盾牌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