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金属活字印刷与激光照排技术是信息传播的两次重大革命,其中都有无锡人参与的身影。

荡口古镇
1450 年,德国金银匠古登堡发明了铅锡合金活字印刷术,印出了 180 本《圣经》,成为欧洲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圣经》是靠僧侣一字一句抄写在羊皮纸上的,据说一本圣经要耗费 300 张羊皮,普通欧洲人对于上帝的了解都靠神父的解说;在此之后,欧洲人可以在起居室里阅读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了。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感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于是,宗教革命发生了,基督教的世界开始崩塌,笛卡尔发现了“我思故我在”……
古登堡的印刷工坊
然而古登堡没有因此发大财。当时借钱给他搞开发的债主很快找上门来,对簿公堂,不仅输掉了官司,没收了印刷设备,还差点饭都吃不饱了,只能靠地方大教主救济。而印刷厂立即分布到欧洲各大城市,从此,世界就复杂了……
明代铜活字印刷存本
同一时期的东方是另一番景象。中国人老早就有纸质书籍了,特别是不分阶层吸纳人才的科举制度,让读书的需求完全不同于欧洲社会。
这个时候的书籍主要是用雕版印刷。自明至清,无锡县城内的雕版印刷业一直生意兴隆。其中最有名的印刷巨子就是小娄巷的谈氏家族,也就是诞生了“明妃女医谈允贤”的谈家,开设了“绝经堂”、“燕甲斋”等印刷作坊,刊刻了大量图书,放在“艺文斋”、“文苑阁”、“大文斋”等各色印刷店铺售卖。
《女医明妃传》剧照
1439 年,在无锡与苏州之间的荡口镇,诞生了一位“人才”:华燧。从小喜读经史,家有田产千顷,然后某一天,就在家中辟出了几间房舍,开办起印刷工坊。然而,他不是雕版印刷,而是自己摸索出了“铜活字”印刷术……
荡口“会同馆”
清末进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明时活字印刷如此广远,而皆在无锡一邑”。 1925 年,美国学者卡特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一书中称“十五世纪之末无锡印工华燧首先用铜活字印刷”。
华燧当然不是印工,他是“会通馆”的老板。然后,华燧的侄子开了“兰雪堂”,华燧的堂叔开了“桂坡馆”……印刷的书籍不只有四书五经,还包括《百川学海》《容斋随笔》《宋诸臣奏议》《文苑英华辩证》《白氏长庆集》《春秋繁露》……许多流传至今。
然而,铜活字印刷并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汉字字数太多,汉字活字印刷的成本与工作量其实是相当大的!华燧之所以能敢于做铜活字印刷,一是跟他个人的喜好有关,他本身就是个读书人,喜欢注疏;二是跟市场需求相关。苏南是一个崇文重教之地,产生那么多状元自然对书籍的需求大。实际上,就在华燧之后不多年,无锡就因为读书人太多而名震天下了,一大批学人齐聚东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不过,汉字出版业最后还是被来自西方的铅字印刷所替代了。到20世纪20年代,仅无锡城内就有14家印刷企业采用了电动印刷机,最大的企业雇佣100多名工人。到20世纪末,华燧的故乡荡口变身为中国最大的彩色印刷基地……
王选
1979 年,小娄巷王氏家族的后代——王选,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从此,中国人的书刊报纸出版物,不再需要铅字排版工了,中国的报业可以告别“纸和笔”了。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毕昇,无锡在东林书院隔壁建立了王选事迹陈列馆,这里原本就是王氏家族的祖宅……
王氏家族自古有家训:“孝悌力田,廉耻为本,读书乃第一义”。华氏家族在近代出过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华蘅芳;谈氏不是只出女医,还先后出过9名进士……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虽然自西汉立县起两千多年中保持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但“文化”与“产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走上了一条精致化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和社会诸方面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
(文中配图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