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家风都高守这4条底线第一条,人性底线第二条,人格底线第三条,人情底线第四条,人伦底线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影响孩子的一生。主要包括家教、家训、家规三个方面,核心是“三观”。家风听着很抽象,实际很具体,渗透于孩子成长的全部活动过程中。

生理方面,比如怎么教孩子吃穿、学习哪些礼仪、为什么要有节制、培养什么样的好习惯、纠正哪些不良的行为,等等。

心理方面,比如怎么教孩子认识社会、与他人相处、结交朋友、判断是非对错和利弊得失、应对困惑与矛盾,怎样防止和纠治孩子出现自私、霸道、孤独、胆怯、焦虑等心理问题,等等。

行为方面,比如如何培养兴趣爱好、学习哪些技能技艺、怎样管理自己的物品、学习、社交,怎样教孩子防火、防淹、防震、防骗、防盗,如何纠正孩子粗鲁、任性、大手大脚、不做作业等不良行为,等等。

这些方面,大大小小、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带有家风的烙印。

家风问题虽然很繁杂很琐碎,但万事总得有个把舵的、守门的,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对于家风来讲,这个“把舵的”“守门的”,就是原则底线和基准界限,是家风的基石,只要能够明确和守住底线界限,家风就一定不会走偏、失范。

家风好的人家,夫妻俩都会共同努力,高标准坚守人性、人格、人情和人伦这四条底线,当孩子稍有触碰,夫妻就一起上、一致讲,而不是一个讲,另一个不吭声,让孩子从父母的点滴教导中养成高层次的教养,为日后成大器、成大事打牢根基。

家风的这四条底线,哪个家庭都会涉及到,只要破了底、过了线,就会出问题。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一条,人性底线</h1>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界线标准。人性底线,就是人们设定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而不是一般动物的基本要求,是共识度最高的底线。比如尊重、保护他人生命和生态环境,平等相待,有爱心、做善事,不残暴、辱虐、祸害,不能见死不救、麻木不仁等。

人性底线的核心是不能故意去伤人、杀人。否则,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触犯了人性底线。

人性底线看似很清晰,很刚性,但到了现实生活,就没那么容易把持了。当利令智昏的时候、发生重大利益冲突的时候、愤怒到极点的时候,有的人的人性底线就淡漠了,做事就糊涂了。

比如开车的问题,如果不小心撞人了,谁都知道要救人,不能逃逸,可为什么逃之夭夭的事经常发生呢?此外,像醉酒驾车、大街上开斗气车、泄愤扎轮胎、高速路上向别人车前泼脏水等等,明明知道可能会造成车毁人亡,可有人还是做了。那车里的孩子会怎么想、以后他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做?

再比如家暴问题,都知道打人不对,打伤人、打死人那就是犯罪了。可家暴问题又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顽疾,经常看到拳脚相加虐待妻子、孩子、老人的事,甚至还有把人打残、致死的。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大家可想而知。据统计,很多问题少年来自家暴频繁和严重的家庭,他们未来的家庭生活往往也问题多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二条,人格底线</h1>

人格,是一个人自己内设的品行位置。人格底线,就是这个品行位置的基本界线。比如有尊严、骨气和气节,有是非界限,公道正派,诚实劳动,勤俭节约。不卑躬屈膝、见利忘义,不偷窃、侵占、造假,不奢靡挥霍、好吃懒做等。

人格底线内容不少,核心是“正当取舍”,只要不是通过正当(合法合理的)手段和渠道取舍,就会突破了人格底线。

人格底线和人性底线一样,看着很清晰明确,但是,由于涉及面比人性底线宽很多,不同的人的标准尺度差别比较大,弹性多了,刚性少了些,还存在些模糊地带,把握起来要比保持人性底线也要难很多。

比如占便宜问题,像逃票、跟别人要东西、蹭吃蹭喝、拿单位点东西、上班干点私活之类的事,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好像也不是多大点事。但是如果让孩子知道了,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做,甚至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会有怎样的影响?

再比如送礼问题,像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分个好班、找个好老师,为了自己升职、挑个好岗位、得更多奖金等等,如果不是靠努力和成绩来争取,而是走“捷径”,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来得到,想想孩子会是什么感觉?如果孩子也赞同,他会形成怎样的人格?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三条,人情底线</h1>

人情,是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人情底线是一个人处理与亲人以外的人情感关系的基本界线。比如坦诚相待、团结友爱、包容支持。不欺骗歧视、蛮横霸道、挑拨是非、阳奉阴违、争功诿过等等。

人情底线的关键是“先断是非对错,再看利弊得失”。反之,就很容易突破人情底线。

但现实生活中,人情比人性和人格涉及的事更繁琐、复杂、频繁,有时不好讲是对错是非问题,还是利弊得失问题,界限尺度有时很难拿捏。

就拿收小礼物这件事来说。如果是亲戚朋友正常的礼尚往来,带来的礼物合适,收是正常的。如果是既没违规,也没耽误工作,利用职务送个顺水人情,人家诚心送个小礼,收还是不收?不收,虽然能表明自己规矩严、也乐于助人,但又怕人觉得不给面子,以后不好处了。收吧,也有诸多不便,一怕有人说自己收礼了,很冤;二怕收了以后,人家再找办事惹麻烦;更重要的是,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是大人经常教导孩子的做人道理。如果收了,孩子知道了会怎么想,如何跟孩子解释?

所以,把持人情底线还是挺难的,难就难在怎么把握讲规矩和讲感情的分寸。

太讲规矩了吧,容易造成“六亲不认”、“不识人间烟火”、“虚伪装纯粹”的印象,自己真可能会成了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而且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在与人相处时,会变得冷漠、死板、幼稚,这种家风还真需要仔细斟酌。

太讲感情了,又容易亲疏有别、拉帮结伙、打擦边球,甚至违规违法,久而久之,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个人太圆滑、没尺度、不靠谱。那家风可就真败坏了,再想修补也很难了,害自己,更害孩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四条,人伦底线</h1>

人伦,讲的是人处理血缘和亲情关系的标准尺度。人伦底线主要有:孝敬长辈、护佑晚辈,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夫妻恩爱等。不能为老不尊、对子女不养不教,不冷落弃养老人、让他们孤苦无助,不啃老、吃幼、败家等。

人伦底线对家风的影响最直接、最深远。但它与前三个底线又有很大的不同,边界宽度很大,既很刚性(谁要是虐待老人孩子,会遭到众人的唾弃),又很弱性,弹性尺度非常大,许多人在家人亲人面前,最容易放松做人的尺度,很随性、很宽容、不设防、言行顾忌少,发生问题也很难刚性处理。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当孩子啃老、偷家里钱、甚至败家、争家产打得不可开交时,外人顶多评论两句,不好参与,法律上处理起来也是顾虑很多。这就造成了坚守人伦底线之难。

尽管如此,坚守人伦底线也有诀窍,那就是“相敬如宾,相事如己”。如果能以对待宾客和自己的心态和标准,来与家人亲人相处相伴,人伦底线就容易守好,家风就会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