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潮人的祭祀活动有了重大变化,有些地方将群众祀祖活动引向追念先人创业功德;将游神赛会引向健康的游艺比赛;将宗教信仰引向发扬善心爱心,多行公益善举,为社会作贡献;将祭拜先贤英杰引向爱国兴邦的学习和学术探讨……这些都是良好的新风尚。

潮汕人历来海纳百川,尊崇圣贤。对于历史上的杰出先贤,或是为官清廉的名宦,或是对本地曾作出贡献的有功人士,“尝考祀传功德逮于民者,则祀之。”(清乾隆《潮州府志》)
先贤中要算孔子知名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旧时潮汕各县都建有孔庙,清代各地都有府县官员主持孔子圣诞的祭礼,礼乐具备,档次很高。
韩愈也是一位在潮汕地区影响较大的儒学政治家、思想家。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治潮近8个月,驱除鳄鱼、释放奴婢、兴办学校,做了很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人们十分怀念他,便把笔架山称为韩山,把恶溪称为韩江,并在笔架山建立韩文公祠,塑其神像,供人祀拜。旧时潮汕各县大多建有韩祠,祭祀的便是韩愈。潮州现今很多地方还以韩愈名字来命名,如景韩书院、韩山师院、韩堤、慕韩里、韩祠路、昌黎路、昌黎小学等,足见韩愈在潮汕影响力之大、之深。
除孔子和韩愈外,潮人也敬仰曾为潮汕做出贡献的其他先贤、名宦,并建祠、庙、坊以纪念、奉祀。如潮州昔有“八贤祠”,祭祀的是唐宋时期潮州的八位乡贤:赵德、许申、张夔、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潮安的“鹳巢古庙”供奉的是宋代曾任潮州通判的陈尧佐。他治潮期间曾驱杀鳄鱼,首建韩文公祠,做过很多有益于潮州人民的事情,并首赞潮汕为“海滨邹鲁”,故深受潮人怀念。南澳深澳曾建有“三保公庙”,纪念的是明代航海家郑和。潮汕沿海一带建有周王公庙,祭祀的是两广总督周有庆和广东巡抚王来任。清初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令沿海居民内迁50里,造成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难以生存。后来周、王二人挺身而出,冒死上奏,获准回迁。人民感恩戴德,便立庙奉祀。潮州韩江边的安济圣王庙,供奉的是曾在严重饥荒年开仓放粮的三国时期蜀汉永昌太守王侃。
此外,古代潮州府还有名宦祠,祀的是唐以来历代治潮政绩显著的外籍州官,共34人,包括宋代安置潮州的原宰相赵鼎和吴潜。府以下的各县也都建有名宦祠、乡贤祠,祭祀的是一些有功有德于民的县令或乡贤。各县祠祀之著名者,如澄海名宦祠之祀清初知县王岱;饶平名宦祠之祀第一任知县杨昱;普宁名宦祠之祀清雍正知县蓝鼎元;海阳乡贤祠之祀明代状元林大钦等。
潮人还祀奉为国为民而壮烈牺牲的英雄神,主要有关圣帝君、双忠圣王、岳元帅、文大元帅、陆丞相、陈元帅、许夫人、开漳圣王、飞龙人主等,他们都是历史有其人的人格神。
关圣帝君,即妇孺皆知的三国时期蜀将关羽。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勇”、“刚”、“烈”特有文化品质,恰好适用于封建王朝加强政治思想文化统治的需要,于是便被选为“武圣”,并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直至关圣大帝,不断升级。民间百姓受传统儒学思想影响,崇奉忠勇信义的教条,也把关羽视为忠义的化身,当作信仰祀拜的偶像。潮汕较有名的关帝庙是汕头市升平路的关帝庙、揭阳榕城天福路的北关帝庙、澄海莲阳关帝庙、饶平黄冈关帝庙等。上述关帝庙全年香火旺盛,尤以五月十三日“关爷生”为最。饶平县柘林镇新街社十八姓居民还因崇拜关羽重信义而在清康熙初年议定弃原姓改姓关,建忠义庙共祀,建聚华堂大宗祠,并排辈序,以表亲密无间,共生死共命运。
潮汕各地都建有双忠祠,尤其以潮阳建立为早、为多。双忠祠供奉的是唐代的张巡和许远。因他们死守睢阳双双尽忠殉国,朝廷赐建庙于睢阳城,世称“双忠”。宋熙宁年间,潮州府军校钟英(潮阳人)入朝进贡,路过睢阳双忠庙,出于敬仰,将十二神像及一把铜辊带回,依神意供奉于潮阳东山东岳庙。后事闻于朝,特建“威灵庙”专祀张、许二公,合称为双忠圣王。
开漳圣王陈元光是潮汕和闽南共同祀奉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生于唐代,随父在当地(漳州溪口一带)招募58姓北方移民,平定闽南叛乱后治理地方十多年,使这一带社会安定,文化渐开,并首任刺史,故称为“开漳圣王”。饶平一带现存的“威惠庙”、“将军庙”、“圣王祠”及南澳的“圣王庙”等祀的便为开漳圣王陈元光。
文大元帅和陆丞相即是文天祥和陆秀夫。南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从江西起兵勤王,转战至潮阳东山、海门等地,追随幼帝。同年年底在海丰的五坡岭不幸被俘,最终就义于大都(北京)。文天祥在海门时,曾登上海滨的莲花峰,遥望帝舟,在峰下一块石头上仗剑刻下“终南”二字,表明他南随国君而死战的决心。今“终南”石碑仍存。潮人感其忠义,在海门建立“忠贤祠”以纪念。近年又立有文天祥大型石雕像,形象威武、庄严。潮阳东山也建有大忠祠祀文天祥。谷饶等乡镇还有多处文天祥部将阵亡者坟墓,民间统称为元帅坟,并于每十年举行大祭。此外,潮阳还有多处纪念文天祥的胜迹。因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时刚好是宋军造饭的时候,故明人在五坡岭建“方饭亭”以示纪念,亭至今仍存。至于陆秀夫,他前曾尊帝命扶母携妻儿定居潮州辟望港(今澄海陆厝围),后又辅助幼帝过潮州,最后背负幼帝投海而死,显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尊崇。他虽然没有死在潮汕,但南澳却有其母墓及衣冠墓,今人更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宋丞相秀夫陵园”。潮州韩山韩文公祠左边,明代曾建陆公祠祀陆秀夫。澄海的辟望因陆秀夫曾居于此,改名为陆厝围,近年还建秀夫亭以示纪念。此外,澄海还有跌马桥、“探骊”石刻等纪念陆秀夫的胜迹。文天祥与陆秀夫共被供祀的,明代在今潮州市区建有十相留声坊,在凤凰洲建有十相祠,清代在韩文公祠左建有三仁祠,祀的就是陆秀夫与文天祥等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当代潮人的祭祀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地方将群众祀祖活动引向追念先人创业功德;将游神赛会引向健康的游艺比赛;将宗教信仰引向发扬善心爱心,多行公益善举,为社会作贡献;将祭拜先贤英杰引向爱国兴邦的学习和学术探讨。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很好的新风尚。(王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