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背负着历代后人的骂名,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这个女人出生于道员惠征之家。咸丰初年,清文宗奕泞将她选入后宫。

慈禧的声名早在她死前就不美,到了清末民初更为人们所记恨。

开始时被封为兰贵人,后来逐步升级。咸丰六年生下清文宗的唯一嗣子载淳,当天就被晋为懿妃,第二年又晋为懿贵妃。

载淳继位后。母以子贵。成了“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简称慈禧太后。

背负着历代后人的骂名,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她的残忍是出名的。她起用湘军、淮军人物,也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其统治目的,并非自愿破除满汉界限。

在她执政的40多年中,以她为首的清政府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1861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处死原来控制政权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相比以前类似的处理,并不残忍。

1881年,毒死同有训政权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历史上仍有争论)

1885年,在镇南关大捷后,她竟让清政府仍向法国求和,让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背负着历代后人的骂名,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依然大兴土木,花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并留有名言“谁让我不高兴一阵子,我就让他不高兴一辈子”。

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 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一座皇家陵寝。

1898年,她彻底扼杀了戊戌变法,囚禁光绪,使中国依旧沉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她又杀害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宠妃珍妃,为人所不齿.

1908年的初冬,垂帘听政四十年,掌握着大清国脉的慈禧病倒了,一连多天,气色相当之差,有人把这个情况上报给了光绪帝,长期被慈禧玩弄鼓掌间的光绪展现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面漏喜色,而病痛中的慈禧听闻到光绪帝的反应以后大怒,并骂到:“我不能先尔死!”

背负着历代后人的骂名,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更让人诧异的是,光绪帝真的先于慈禧离开了人世,1908年11月14日,一生曲折,名为皇帝,实为傀儡的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绪,诡异的撒手人寰,次日下午5时,慈禧太后也永远闭上了眼睛,离开了风云飘摇的大清朝,留给后人无限的猜测。

年轻富力的光绪帝,怎么就这样突然死去了呢?

后人通过对光绪帝遗骨表面砷元素的检测、对其殡葬衣物被侵蚀的规律以及衣物上砷元素含量的分布情况分析及科学测算知,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很明显,从医学上分析,光绪帝是死于砒霜中毒。

那么毒杀这位命运坎坷的皇帝的凶手是谁呢?从光绪帝最后的日子来看,毫无疑问,慈禧的嫌疑是最大的,从清朝官方记录来看,光绪的发病非常突然,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并没有什么生病记录,直到慈禧死前,一个太监带着慈禧“赠与”光绪的酸奶进入宫廷的乐寿堂,之后便发生了“光绪帝忽患肚痛, 床上乱滚”的情况,然后就是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出。

那么和慈禧斗了一辈子的光绪,为何平安度过了几十年,在这最后时刻死亡了呢?按理说慈禧有无数次可以除掉光绪的机会,为什么一直到了最后时刻才动手呢?难道就是因为光绪面漏喜色?

背负着历代后人的骂名,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当然不是这样的,从当时的大背景来说,光绪支持的戊戌变法受到了慈禧的严重阻扰而失败,主要原因是改革派中激进分子过多,操之过急的改革会激起像袁世凯等掌握兵权的地方大臣的反抗,这在慈禧看来将来会是大清的不安分子,另一方面,慈禧临终前让隆裕皇后以及醇亲王载沣掌权,其有很大意向是想让自己的娘家叶赫那拉氏掌权,在现实的政治原因和私心面前,光绪的死亡,在慈禧看来是必须要发生的事。

那场大清最后政治斗争的硝烟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光绪,这个江河日下时被扶上皇位的苦命天子,似乎没有一天过的是安稳的日子,身后无子嗣,最爱的珍妃被慈禧沉于深井,引得无数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