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背負着曆代後人的罵名,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這個女人出生于道員惠征之家。鹹豐初年,清文宗奕濘将她選入後宮。

慈禧的聲名早在她死前就不美,到了清末民初更為人們所記恨。

開始時被封為蘭貴人,後來逐漸更新。鹹豐六年生下清文宗的唯一嗣子載淳,當天就被晉為懿妃,第二年又晉為懿貴妃。

載淳繼位後。母以子貴。成了“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簡稱慈禧太後。

背負着曆代後人的罵名,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她的殘忍是出名的。她起用湘軍、淮軍人物,也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目的,并非自願破除滿漢界限。

在她執政的40多年中,以她為首的清政府簽訂了衆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

1861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處死原來控制政權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相比以前類似的處理,并不殘忍。

1881年,毒死同有訓政權的太後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曆史上仍有争論)

1885年,在鎮南關大捷後,她竟讓清政府仍向法國求和,讓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背負着曆代後人的罵名,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時,她依然大興土木,花巨資興建頤和園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并留有名言“誰讓我不高興一陣子,我就讓他不高興一輩子”。

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 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資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一座皇家陵寝。

1898年,她徹底扼殺了戊戌變法,囚禁光緒,使中國依舊沉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她又殺害支援維新變法的光緒寵妃珍妃,為人所不齒.

1908年的初冬,垂簾聽政四十年,掌握着大清國脈的慈禧病倒了,一連多天,氣色相當之差,有人把這個情況上報給了光緒帝,長期被慈禧玩弄鼓掌間的光緒展現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面漏喜色,而病痛中的慈禧聽聞到光緒帝的反應以後大怒,并罵到:“我不能先爾死!”

背負着曆代後人的罵名,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更讓人詫異的是,光緒帝真的先于慈禧離開了人世,1908年11月14日,一生曲折,名為皇帝,實為傀儡的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緒,詭異的撒手人寰,次日下午5時,慈禧太後也永遠閉上了眼睛,離開了風雲飄搖的大清朝,留給後人無限的猜測。

年輕富力的光緒帝,怎麼就這樣突然死去了呢?

後人通過對光緒帝遺骨表面砷元素的檢測、對其殡葬衣物被侵蝕的規律以及衣物上砷元素含量的分布情況分析及科學測算知,光緒帝攝入體内的砒霜總量明顯大于緻死量,很明顯,從醫學上分析,光緒帝是死于砒霜中毒。

那麼毒殺這位命運坎坷的皇帝的兇手是誰呢?從光緒帝最後的日子來看,毫無疑問,慈禧的嫌疑是最大的,從清朝官方記錄來看,光緒的發病非常突然,當時光緒被軟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并沒有什麼生病記錄,直到慈禧死前,一個太監帶着慈禧“贈與”光緒的酸奶進入宮廷的樂壽堂,之後便發生了“光緒帝忽患肚痛, 床上亂滾”的情況,然後就是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

那麼和慈禧鬥了一輩子的光緒,為何平安度過了幾十年,在這最後時刻死亡了呢?按理說慈禧有無數次可以除掉光緒的機會,為什麼一直到了最後時刻才動手呢?難道就是因為光緒面漏喜色?

背負着曆代後人的罵名,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當然不是這樣的,從當時的大背景來說,光緒支援的戊戌變法受到了慈禧的嚴重阻擾而失敗,主要原因是改革派中激進分子過多,操之過急的改革會激起像袁世凱等掌握兵權的地方大臣的反抗,這在慈禧看來将來會是大清的不安分子,另一方面,慈禧臨終前讓隆裕皇後以及醇親王載沣掌權,其有很大意向是想讓自己的娘家葉赫那拉氏掌權,在現實的政治原因和私心面前,光緒的死亡,在慈禧看來是必須要發生的事。

那場大清最後政治鬥争的硝煙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光緒,這個江河日下時被扶上皇位的苦命天子,似乎沒有一天過的是安穩的日子,身後無子嗣,最愛的珍妃被慈禧沉于深井,引得無數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