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赋的形成

《诗》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这说明赋原是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行变为一种文学体裁是后来的事。

“赋者,铺也,铺采搞(音chī,铺陈的意思)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指出的赋的特点,即形式上以铺张为能事(铺采搞文),内容上以咏物说理为主(体物写志)。多采用排偶句式,多用形象的比喻与华丽的辞藻,多采用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体。虽然继承了屈原的骚体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但文体上差别很大:屈原的作品是诗,汉赋却是带韵的散文。

汉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汉代处在我国新兴的地主阶级的上升时期,需要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为其服务。从《楚辞》中(如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看到,骚体诗不适应汉统治者之所需。再者,汉代的一些握有实权的统治者大力提倡:汉武帝就好辞赋,汉灵帝更是以书画辞赋取士。这就使得汉赋以它特有的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一席之地,出现了一些有名气的辞赋家。

汉赋的形成

贾谊(前201~前169),河南洛阳人。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作家。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旱云赋》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封建社会的弊病,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赋不同于汉赋,是屈原的楚辞到汉赋的过渡体。

枚乘(?~约前140)字叔,江苏淮阴人。他的《七发》标志着汉赋的形成。枚乘写作《七发》的内容与主体,目的在于规劝统治者,客观上暴露了上层统治者的生活腐朽,有着较鲜明的讽谕性。就形式论,《七发》是汉赋的楷模,枚乘以后的汉赋家多仿《七发》。

司马相如(?~前118)字长卿,四川成都人。他的作品在艺术形式与手法上,仍是楚辞的变化与发展;代表作《子虚》、《上林》,比枚乘的《七发》在“铺张”上又有发展:对偶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及大量连词的运用,使得词采更加华丽。但思想内容由于“劝百讽一”歌功颂德,未能真正反映出那一时代的本质。其后许多赋家如扬雄、班固等人的赋作也大多是这样的。但加上形式上的墨守成规,许多赋作文学价值不高。

这里应该提到东汉时的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东汉著名的赋家。他的《东京赋》和《西京赋》与其他赋家之作相比,有些新意: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暴露了统治者的日益腐化与堕落,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弊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的赋作对于赋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短赋《归田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多是抒情之作,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汉赋的形成

总起来讲,汉赋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逊色于它以前的诗经、楚辞,也不及它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但作为特定时代的一种特定形态的文学,汉赋还是有其特色的,所以许多赋作能以流传后世,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