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賦的形成

《詩》有風、雅、頌、賦、比、興六義。這說明賦原是一種文學的表現手法,行變為一種文學體裁是後來的事。

“賦者,鋪也,鋪采搞(音chī,鋪陳的意思)文,體物寫志也。”這是南北朝時梁代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指出的賦的特點,即形式上以鋪張為能事(鋪采搞文),内容上以詠物說理為主(體物寫志)。多采用排偶句式,多用形象的比喻與華麗的辭藻,多采用一種定型的主客問答體。雖然繼承了屈原的騷體的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但文體上差别很大:屈原的作品是詩,漢賦卻是帶韻的散文。

漢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漢代處在我國新興的地主階級的上升時期,需要歌功頌德的文學作品為其服務。從《楚辭》中(如屈原的《離騷》)我們可以看到,騷體詩不适應漢統治者之所需。再者,漢代的一些握有實權的統治者大力提倡:漢武帝就好辭賦,漢靈帝更是以書畫辭賦取士。這就使得漢賦以它特有的風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了一席之地,出現了一些有名氣的辭賦家。

漢賦的形成

賈誼(前201~前169),河南洛陽人。漢初騷體賦的優秀作家。他的《吊屈原賦》、《鵬鳥賦》、《旱雲賦》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封建社會的弊病,在曆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他的賦不同于漢賦,是屈原的楚辭到漢賦的過渡體。

枚乘(?~約前140)字叔,江蘇淮陰人。他的《七發》标志着漢賦的形成。枚乘寫作《七發》的内容與主體,目的在于規勸統治者,客觀上暴露了上層統治者的生活腐朽,有着較鮮明的諷谕性。就形式論,《七發》是漢賦的楷模,枚乘以後的漢賦家多仿《七發》。

司馬相如(?~前118)字長卿,四川成都人。他的作品在藝術形式與手法上,仍是楚辭的變化與發展;代表作《子虛》、《上林》,比枚乘的《七發》在“鋪張”上又有發展:對偶與排比的修辭手法以及大量連詞的運用,使得詞采更加華麗。但思想内容由于“勸百諷一”歌功頌德,未能真正反映出那一時代的本質。其後許多賦家如揚雄、班固等人的賦作也大多是這樣的。但加上形式上的墨守成規,許多賦作文學價值不高。

這裡應該提到東漢時的張衡。張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人。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也是東漢著名的賦家。他的《東京賦》和《西京賦》與其他賦家之作相比,有些新意: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暴露了統治者的日益腐化與堕落,揭示了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弊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的賦作對于賦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短賦《歸田賦》以及曹植的《洛神賦》等,多是抒情之作,能給人以清新之感。

漢賦的形成

總起來講,漢賦無論就思想内容還是藝術手法,都遜色于它以前的詩經、楚辭,也不及它以後的唐詩、宋詞、元曲,但作為特定時代的一種特定形态的文學,漢賦還是有其特色的,是以許多賦作能以流傳後世,成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漢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