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话说「西医认门,中医认人」,在我看来,选择中医治病得要找到对人,想要学习中医的话更需要找对人。
作者身份介绍:
本文作者是中医一年通19期的学姐。她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一门未来很有可能无法据此谋生的能力?
我们一起走进学姐的学习心得。“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如何系统的学习
有位前辈说过,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智慧的一部分,随便找个中国人,无论正确与否,都能说出一两嘴来,其认知门槛貌似较低,各类电视节目、养生书籍、微信文章、线下讲座等,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覆盖层级都非常广泛。
但真正要问起那些天天刷这类资讯的养生爱好者,到底是什么阴虚、什么是阳虚?为啥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参茸贵细是不是人人都适用?特别是两种不同观点均振振有辞问你怎么看时,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语焉不详,甚至落荒而逃。
因此我认为想要真正的学好中医,一定需要系统的学习。那怎样才叫「系统的」学习?我的评价标准有四点:
1. 学科框架要完整;
2. 逻辑要自洽;
3. 内容要严谨;
4. 要有教学相长的行业背景。
另外还有两点非必要的选择要求:
1. 老师的授课要通俗易懂,最好能亦庄亦谐;
2. 老师的精气神要好,如此方能令人信服,最好能颜值在线。

经过多方寻找及筛选,潘毅老师成了我的跟师目标,没有之一。在报名加入中医一年通之前,我已听完老师的音频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并拜读了老师的著作《寻找中医失落的元神》,所以,我的选择是很慎重的,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自己都充满了信任及信心。
学习心得
半年过去了,跟随潘老师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模块的学习,这应该属于中医学科「理、法、方、药」中『理』的部分,也可以视为中医学科的认知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虽然我还不能运用自如地实践,但已经具备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及判断各类形形色色的养生宝典、健康指导的能力。好处是,往小里说不会再人云亦云了,往大里说降低了交智商税的概率,甚至避免了因轻信偏信产生的健康隐患。
我个人的学习心得:
1. 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套独立的、自洽的认知 框架。
在参与一年通学习之前,我已经积攒了一大堆零散的中医知识,但在上课前,得要先清零,先用潘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来搭框架。
由于每一次课程间有间隔,因此在这个期间,尽量搜集潘老师的教学资料、公众号文章来学习。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堂;课中认真听讲,确保完全吸收;课后适时复习,整理好学习笔记。
2. 正确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要理解并运用到学习及思考、实践中去
潘老师尤为可贵之处在于,他会在一开始就给我们灌输理解中医应有的思维—意象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顺势思维。
说实话,如果没有这套「先导机制」,直接讲内容的话,受现代教育局限的我们,是非常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我想,这也是潘老师为什么要在喜马拉雅开讲,为什么要著书立言的理由所在,此「虚」非「真虚」,实乃实中之实也。
3. 夯实基础,尽量避免过于嘈杂地「旁征博引」
学习过程中,会提及很多关联书籍,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在基础薄弱的阶段,东看一点、西看一点,会分散注意力,且会扰乱逐渐形成的认知体系。
但可以选择几本关联度高的,以潘老师传授的知识为「工具」,去理解作者的观点,训练自己的理论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期间,我完整看完了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以及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唐云老师的《走近中医》,特别是后两本,都是用来建立中医认知框架的,可以起到强化所学的作用。
4. 看到中医相关的微信文章时,要用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去分析,甚至可以想像如果由自已来写这个主题的文章时要如何构思、如何下笔。
我为什么学习中医
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一门未来很有可能无法据此谋生的能力?
这时,我会拿出那本对我具有深刻影响的《百岁人生》,如果我们这一代的生命有望进一步延长,甚至突破百岁,那么,这个「可能」会给我带来哪些现实的问题?我又需要为这些「现实」做哪些准备?
因此,选择学习中医,从而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具备常用的纠偏能力,并带动我的家人身体力行,用健康为未来的发展奠基,是我的力所能及。那么,开始吧!
潘老师公开过他的学医经历,论及中医的门派之别时,他引用了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的思想:只有把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都发挥出来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
潘老师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分明地感受到了他审慎的态度及开放的心态。这样的境界,这样的气象,亦是学习的收获之一。在此,尝试揣测一下,古代名医大家,潘老师最爱亦最似的是傅青主,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中医一年通第19期班(广州) 朱颖洁
如果你喜欢中医、文化、健康、养生,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这里有趣,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