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俗話說「西醫認門,中醫認人」,在我看來,選擇中醫治病得要找到對人,想要學習中醫的話更需要找對人。
作者身份介紹:
本文作者是中醫一年通19期的學姐。她常常問自己:為什麼要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一門未來很有可能無法據此謀生的能力?
我們一起走進學姐的學習心得。“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
如何系統的學習
有位前輩說過,中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智慧的一部分,随便找個中國人,無論正确與否,都能說出一兩嘴來,其認知門檻貌似較低,各類電視節目、養生書籍、微信文章、線下講座等,無論是傳播形式還是覆寫層級都非常廣泛。
但真正要問起那些天天刷這類資訊的養生愛好者,到底是什麼陰虛、什麼是陽虛?為啥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參茸貴細是不是人人都适用?特别是兩種不同觀點均振振有辭問你怎麼看時,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語焉不詳,甚至落荒而逃。
是以我認為想要真正的學好中醫,一定需要系統的學習。那怎樣才叫「系統的」學習?我的評價标準有四點:
1. 學科架構要完整;
2. 邏輯要自洽;
3. 内容要嚴謹;
4. 要有教學相長的行業背景。
另外還有兩點非必要的選擇要求:
1. 老師的授課要通俗易懂,最好能亦莊亦諧;
2. 老師的精氣神要好,如此方能令人信服,最好能顔值線上。

經過多方尋找及篩選,潘毅老師成了我的跟師目标,沒有之一。在報名加入中醫一年通之前,我已聽完老師的音頻課程《中醫文化必修課》,并拜讀了老師的著作《尋找中醫失落的元神》,是以,我的選擇是很慎重的,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自己都充滿了信任及信心。
學習心得
半年過去了,跟随潘老師完成了中醫基礎理論子產品的學習,這應該屬于中醫學科「理、法、方、藥」中『理』的部分,也可以視為中醫學科的認知架構。
有了這個架構,雖然我還不能運用自如地實踐,但已經具備從專業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及判斷各類形形色色的養生寶典、健康指導的能力。好處是,往小裡說不會再人雲亦雲了,往大裡說降低了交智商稅的機率,甚至避免了因輕信偏信産生的健康隐患。
我個人的學習心得:
1. 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套獨立的、自洽的認知 架構。
在參與一年通學習之前,我已經積攢了一大堆零散的中醫知識,但在上課前,得要先清零,先用潘老師所講授的内容來搭架構。
由于每一次課程間有間隔,是以在這個期間,盡量搜集潘老師的教學資料、公衆号文章來學習。
課前預習,帶着問題上課堂;課中認真聽講,確定完全吸收;課後适時複習,整理好學習筆記。
2. 正确的思維方式非常重要,要了解并運用到學習及思考、實踐中去
潘老師尤為可貴之處在于,他會在一開始就給我們灌輸了解中醫應有的思維—意象思維、整體思維、變易思維、中和思維、順勢思維。
說實話,如果沒有這套「先導機制」,直接講内容的話,受現代教育局限的我們,是非常難以了解教學内容的。我想,這也是潘老師為什麼要在喜馬拉雅開講,為什麼要著書立言的理由所在,此「虛」非「真虛」,實乃實中之實也。
3. 夯實基礎,盡量避免過于嘈雜地「旁征博引」
學習過程中,會提及很多關聯書籍,但實際的情況是,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在基礎薄弱的階段,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會分散注意力,且會擾亂逐漸形成的認知體系。
但可以選擇幾本關聯度高的,以潘老師傳授的知識為「工具」,去了解作者的觀點,訓練自己的理論運用能力。比如,在學習期間,我完整看完了劉力紅老師的《思考中醫》、以及秦伯未先生的《中醫入門》、唐雲老師的《走近中醫》,特别是後兩本,都是用來建立中醫認知架構的,可以起到強化所學的作用。
4. 看到中醫相關的微信文章時,要用學到的中醫基礎理論去分析,甚至可以想像如果由自已來寫這個主題的文章時要如何構思、如何下筆。
我為什麼學習中醫
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投入如此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一門未來很有可能無法據此謀生的能力?
這時,我會拿出那本對我具有深刻影響的《百歲人生》,如果我們這一代的生命有望進一步延長,甚至突破百歲,那麼,這個「可能」會給我帶來哪些現實的問題?我又需要為這些「現實」做哪些準備?
是以,選擇學習中醫,進而養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具備常用的糾偏能力,并帶動我的家人身體力行,用健康為未來的發展奠基,是我的力所能及。那麼,開始吧!
潘老師公開過他的學醫經曆,論及中醫的門派之别時,他引用了圍棋大師吳清源先生的思想:隻有把棋盤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都發揮出來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
潘老師也是,在學習過程中,分明地感受到了他審慎的态度及開放的心态。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氣象,亦是學習的收獲之一。在此,嘗試揣測一下,古代名醫大家,潘老師最愛亦最似的是傅青主,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
中醫一年通第19期班(廣州) 朱穎潔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選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