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78年前后,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马路弄堂里,经常能听到收音机里传来这么一段沪剧唱段:
从前有一个小姑娘, 她真想背背书包上学堂。 怎奈她三岁亲爷死,家中无钱又无粮, 全靠一个老母亲,帮助人家汰衣裳……
这段沪剧赋子板,如说话一样亲切,娓娓诉说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孩子在新社会成为人民师,从而“鸡毛飞上天”的奇迹般经历。很快,这段唱便风靡了整个上海,不少男女老少都会哼上一两句。

丁是娥肖像(1923——1988)
其实,这是1958年沪剧《鸡毛飞上天》女主角林佩芬所唱的选段《教育虎荣》。由于这段唱让听众感受到久违的传统沪剧韵味,因而引起了比当年还热烈的反响。演唱者是被迫离开舞台达十年之久的著名沪剧演员丁是娥。随着唱段录音的重播丁是娥自然再次走进公众视线,进而人们发现丁是娥的人生经历竟然也与“这个小姑娘”非常相似,难怪她的唱得如此真切动人。
沪剧《鸡毛飞上天》剧照
丁是娥原名潘咏华,丁是娥是她师从老师丁婉娥之后改的艺名。她是浙江吴兴人,1923年出生在上海虹口虬江桥。父母都是收入微薄的缫丝厂工人。在艰难困苦中长大的丁是娥常常连饭也吃不饱,更遑论上学读书识字或有什么玩具,唯一的乐趣就是看街头流浪艺人的申曲演出。这使早慧的丁是娥增长了见识,也产生了学戏挣钱养家,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9岁那年母亲去世后,在好心姑妈帮助下,她才摆脱了当童养媳的命运,实现了学唱申曲的愿望。
然而学艺的道路同样充满艰辛,吃苦受累甚至责骂挨打是“家常便饭”。但丁是娥志向明确,咬着牙关,一步步学会了演戏。同时通过眼看耳听,“一个字好比一粒珍珠样、梦中也在背书本,拼命学习不轻放”,摘除了“文盲”的帽子。1936年师傅组建“婉社儿童申曲班”,她当仁不让成为台柱,渐渐在同批小姑娘中冒了尖,获得了“小小婉娥”之称。
沪剧《蝴蝶夫人》剧照
学会了演戏,丁是娥就跟着戏班开始跑码头、唱茶馆。一些地痞流氓常常在此戏耍艺人,初出茅庐的丁是娥受尽了屈辱和欺凌。常常面孔被台下飞来的铜板砸得鼻青眼肿,直掉眼泪。但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又促使丁是娥发奋用功,用自己的演技改变自己的命运。
1943年,命运终于在丁是娥辗转四个剧团之后有了转机。丁是娥在文滨剧团推出的《女单帮》中饰演一个跑单帮的“女汉子”,唱做俱佳,引起台下众多女同胞的共鸣,丁是娥开始时来运转,犹如鸡毛飞上天,名声大噪,成为上海沪剧舞台上的后起之秀。以后丁是娥又与解洪元自组中艺沪剧团,戏路宽广,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成了婉转优美、绮丽多姿的“丁派”唱腔。
文滨剧团演出广告
沪剧《演员日记》剧照
但是丁是娥大放光彩还是在1949年之后,当时26岁具有强烈翻身感的她满腔热情拥抱新社会,全身心投入新戏演出。《罗汉钱》就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
沪剧《罗汉钱》剧照
丁是娥在剧中饰演主角小飞娥,她在这个角色上有许多新的创造。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丁是娥理清了人物性格发展脉络,演来如行云流水,顺畅通达。几段唱处理得更是细致入微,感情色彩饱满丰富,显示了她在驾驭性格复杂多变的现代人物方面所取得了重要突破。
沪剧《金黛莱》剧照
《罗汉钱》赴京演出,丁是娥被授予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这部戏,并给予高度肯定,原作者赵树理更是赞不绝口。1956年该剧又被拍成电影,全国各地放映,丁是娥随沪剧《罗汉钱》电影在江浙沪一带声名远扬,有口皆碑。
1959年沪剧界搞明星大会串,改编曹禺名剧《雷雨》,丁是娥饰演的繁漪一角又赢得“活繁漪”之称,显示了丁是娥把握复杂角色的非凡功力。
沪剧《雷雨》剧照
1960年,丁是娥又在《芦荡火种》中饰演阿庆嫂。在塑造这个双重身份的艺术形象时,她抓住了人物的主心骨,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注重分寸,恰到好处。在“智斗”等重场戏中,生动鲜活,细腻传神,炉火纯青,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此剧在美琪大戏院曾连演连满五百多场,打破了当时上海戏曲舞台的演出记录。人们称这是她六十年表演生涯的高峰之作。后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借鉴了丁是娥的不少创造成果。
沪剧《芦荡火种》说明书
沪剧《芦荡火种》剧照
1978年之后,沪剧舞台再显繁荣。一曲“从前有个小姑娘”的唱段使观众恢复了对丁是娥的热情和期望,丁是娥接连演出了《艰难的历程》、《甲午海战》、《野马》、《被唾弃的人》等新老剧目,这时候的丁是娥声誉如日中天,所到之处都是鲜花和掌声。
但丁是娥这时候却比以往显得更冷静了。这时,她担任了沪剧院院长,主动提出为青年演员让台,连B角都不担任,为的是让观众没有比较,对青年演员产生信任,从而使青年演员尽快在沪剧舞台上冒尖,改变剧种青黄不接的现状。
沪剧《被唾弃的人》剧照
她抓剧目,搞院建,有计划、有目标地为青年演员的脱颖而出提供平台和通道。甚至亲自上场主持“1984年沪剧青年演员新春演唱会”,1988年病重期间还在医院病房内策划“沪剧界中年演员声屏大赛”…
丁是娥与茅善玉等青年演员
陈瑜、诸慧琴、沈惠中、马莉莉、茅善玉、吕贤丽等都是在她的羽翼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沪剧著名演员,丁是娥的“丁派”艺术使几代沪剧女演员受惠至今,终身难忘。
丁是娥、马莉莉、茅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