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克定的“小数据”
文|陈鲁民
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袁世凯之所以复辟称帝,逆历史潮流而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吃了信息不畅的亏,被人蒙蔽,误判形势。设若当时有大数据的信息技术,他能看清天下大势,民心所向,未必就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窃国大盗。
此说乃一家之见,似也有几分道理,姑妄听之吧。从历史记载来看,袁世凯确实吃了“小数据”的亏。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为了当太子,千方百计地给想称帝的老子打气造势,不惜耗资3万元雇人假造一份《顺天时报》,天天刊载拥护帝制讯息,专供袁世凯一人阅读,持续很长时间。

这个假报纸的数据不仅小而且假,却打着大数据的旗号,投袁世凯之好,登的尽是各地各国支持他称帝的文章,让他看得心花怒放,如痴如醉,认定自己当皇帝是顺应民心,天时地利人和,愈发膨胀了称帝的野心,结果走上一条不归路,千夫所指,遗臭万年。最后,又气又恨的袁世凯在极度失望中告别人世。临终前叫来袁克定说:“是你害了我,是你害了我,是你害了我!”
袁世凯还有一个“小数据”来源,就是“筹安六君子”的鼓噪吹捧。特别是杨度关于复辟的再三游说,巧舌如簧,天花乱坠,让老袁正中下怀,听着特别舒服,特别顺耳。杨度鼓吹帝制的《君宪救国论》,袁世凯更是百看不厌,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袁世凯最后死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上了杨度“小数据”得当,不停埋怨说“杨度误我!”
“枕头风”也是袁世凯的“小数据”来源。他有一妻九妾,都在盼望着老袁登基后鸡犬升天,六亲皆荣,自己封个娘娘贵妃,也是天天给他煽风点火,加油鼓劲。特别是于皇后,凤袍刚做成,她便与诸“皇女”兴高采烈地合了影;登基前一夜,因为激动、慌张而彻夜失眠。袁府上下,一片喧嚣,袁世凯不论在哪个姨太太那里过夜,听到的都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怎么急切盼望他黄袍加身的消息,教他如何不动心?
试想,如果当时有了大数据技术,袁世凯就能准确地了解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支持他面南而坐,什么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就肯定不会被儿子的假报纸糊弄,也不会偏听偏信杨度那些马屁精的诱惑吹捧和姨太太们的枕头风,或许会冷一冷称帝野心,悬崖勒马。另一方面,即便他要铤而走险,就会准确掌握心腹大患蔡锷的行踪,而不会放虎归山,让云南护国军成气候;他就会精准打击各个反对派,对他们打打拉拉,各个击破,即便称帝后也不会垮得那么快,那么惨。
当然,这都是技术层面的分析,无碍历史大势的走向。哲学说内因是变化根据,外因是变化条件。袁世凯想称帝是内因,这也是他朝思暮想、念念不忘,惦记多少年的事,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不管有没有大数据,他掌握信息多少,最终都是要走这一步的。至于袁克定、杨度们提供的“小数据”,只是促进事物加速变化的外因,无非是在通往复辟的路上又给他加了两鞭而已。
故事的最后结局很富有戏剧性。有一天,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觉得嘴里无味,让丫头出去买黑皮脆蚕豆,无意中发现包蚕豆的《顺天时报》和父亲每天看的完全不一样,连篇累牍都是反对称帝的消息,就连忙跑去告诉袁世凯。
袁克定的“小数据”这才被揭穿,袁世凯当时气得差点背过气去,自己搞了一辈子阴谋诡计,居然被小畜生骗了这么久,现在闹得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由是看来,在历朝历代“坑爹”的队伍里,袁克定即使算不上鼻祖也是翘楚,他的“小数据”把袁世凯推到火炉上烤,闹得身败名裂。
不过,平心而论,有没有袁克定的“小数据”,袁世凯都是要开历史倒车的,别埋怨这个埋怨那个了,说别的都是托词,你要真不想当皇帝,谁还能把你绑到龙椅上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