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字元常,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不管是对魏国来说,还是对中国历史来说,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拿得了长枪,握得了笔杆,可谓是文成武就,再加上自小聪慧,年少英俊非凡,不得不说在当时他算得上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了。

钟繇的身份可不得了,是曹操的头等后盾,还是小楷的创始人,更了不得的是人家还在古稀之年喜得贵子,死后甚至配享曹操庭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同瞻仰瞻仰这位伟大人物的风采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曹操的定心丸</h1>
钟繇助招汉献帝东归有大功,拜东武亭侯,得曹操重用,先后助曹操拿下不少场战争,等到曹丕称帝时,他已是位列三公。
建安四年,钟繇奉命持节镇守关中,曹操见其是可塑之才,并委以重任。当时,马腾、韩遂仗着手中有军马,态度十分倨傲,但又不可否认,这二人的将相之才。
于是这一时间成为曹操的心头大患,当是时,钟繇致信给二人,信中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局势和二人行事的利弊,马腾、韩遂观信后做了颇多思考,最后两人各送一子到朝廷当质子。可以说,钟繇了却了曹操的心中所忧,稳定住后方。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死战时,钟繇送来两千匹马供给军用,便是依着这粮草充足,军队无后顾之忧,很快,曹操就大获全胜,对钟繇大加赞赏,称道他的功劳可与萧何媲美。
建安七年,钟繇率军围攻南匈奴,奈何未果,此时,敌军将领郭援率众前来抵抗。郭援是钟繇的外甥,钟繇还算了解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钟繇料定郭援的大意轻敌,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将郭援的军营一个一个搞崩溃,后来马腾的手下庞德拿下郭援的首级,钟繇见之不免悲伤,但面对庞德的谢罪,他却说,郭援是反贼,死有余辜,公私极其分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小楷鼻祖</h1>
钟繇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所处的三国时期正是汉字从隶书转变成楷书的时期,而钟繇继往开来,创造了小楷。能有如此成就,不是天赋使然,不是运气,而是根据多方的学习,和日复一日的苦练。
根据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传授笔人名》中记载:“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可见王羲之的绝世书法还是从钟繇这里继承呢。
再者,钟繇并非只从一师,他是蔡邕的二代传人没错,但是,痴迷书法的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吸收了刘胜、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优点,然后也经常与同龄人相互讨论,比如曹操、韦诞、孙子荆等人。
正是这样的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并且抓住每一个能够练习的机会,据说,他在入睡前会在被褥上用手比划笔法,时间一久被子都磨出了一个洞,这样他才能成为真正的集大成者。
钟繇的作品有很多,无不闻名于世,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他的作品为“神品”,南朝庾肩吾更是将他的书法作品称为“上品之上。
此外各朝皇帝几乎都欣赏过他的作品,其中要数楷书最为传神,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传世之作《荐季直表》,曾在唐宋的宫中收藏,而且唐宋明清的皇帝也在上面留下帝印,元代的陆行直更是赞美道:“天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由此便可看出它的艺术成就有多高了,可惜这一真迹也在民国十三年失传了,其余真迹也尽在东晋时期失传了,可以说世人今日所见的都不是钟繇的真迹,大都是后人的临摹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老来得子</h1>
知道钟繇便应该知道钟会,钟繇一生肝胆为国,奈何他最为疼爱的儿子钟会最后却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听说钟繇临终前曾把自己总结的书法秘术交予钟会,并嘱咐他要努力学习。可见他有多疼爱这个老来子了。
说钟会是钟繇的老来子一点也不夸张,钟繇的生年是151年,而钟会的生年却是225年,仔细算算,钟会竟然是在钟繇74岁生的,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钟繇的身体确实好啊。
只不过,钟繇那时已经年逾古稀,陪伴儿子的时日无多,果然在钟会五岁时,钟繇就驾鹤西去了。
结语:
从钟繇的处世态度和对书法的执着,我们都能看到,他一生都在学习和提升的路上,我们也当如此,终身学习才能终身成长。
参考文献:
《法书要录》
《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