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字元常,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不管是對魏國來說,還是對中國曆史來說,他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拿得了長槍,握得了筆杆,可謂是文成武就,再加上自小聰慧,年少英俊非凡,不得不說在當時他算得上萬千少女的夢中情人了。

鐘繇的身份可不得了,是曹操的頭等後盾,還是小楷的創始人,更了不得的是人家還在古稀之年喜得貴子,死後甚至配享曹操庭廟,接下來就讓小編帶大家一同瞻仰瞻仰這位偉大人物的風采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曹操的定心丸</h1>
鐘繇助招漢獻帝東歸有大功,拜東武亭侯,得曹操重用,先後助曹操拿下不少場戰争,等到曹丕稱帝時,他已是位列三公。
建安四年,鐘繇奉命持節鎮守關中,曹操見其是可塑之才,并委以重任。當時,馬騰、韓遂仗着手中有軍馬,态度十分倨傲,但又不可否認,這二人的将相之才。
于是這一時間成為曹操的心頭大患,當是時,鐘繇緻信給二人,信中客觀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局勢和二人行事的利弊,馬騰、韓遂觀信後做了頗多思考,最後兩人各送一子到朝廷當質子。可以說,鐘繇了卻了曹操的心中所憂,穩定住後方。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死戰時,鐘繇送來兩千匹馬供給軍用,便是依着這糧草充足,軍隊無後顧之憂,很快,曹操就大獲全勝,對鐘繇大加贊賞,稱道他的功勞可與蕭何媲美。
建安七年,鐘繇率軍圍攻南匈奴,奈何未果,此時,敵軍将領郭援率衆前來抵抗。郭援是鐘繇的外甥,鐘繇還算了解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鐘繇料定郭援的大意輕敵,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将郭援的軍營一個一個搞崩潰,後來馬騰的手下龐德拿下郭援的首級,鐘繇見之不免悲傷,但面對龐德的謝罪,他卻說,郭援是反賊,死有餘辜,公私極其分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小楷鼻祖</h1>
鐘繇是個偉大的書法家,他所處的三國時期正是漢字從隸書轉變成楷書的時期,而鐘繇繼往開來,創造了小楷。能有如此成就,不是天賦使然,不是運氣,而是根據多方的學習,和日複一日的苦練。
根據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傳授筆人名》中記載:“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可見王羲之的絕世書法還是從鐘繇這裡繼承呢。
再者,鐘繇并非隻從一師,他是蔡邕的二代傳人沒錯,但是,癡迷書法的他并沒有停滞不前,而是吸收了劉勝、曹喜、劉德升等人的優點,然後也經常與同齡人互相讨論,比如曹操、韋誕、孫子荊等人。
正是這樣的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并且抓住每一個能夠練習的機會,據說,他在入睡前會在被褥上用手比劃筆法,時間一久被子都磨出了一個洞,這樣他才能成為真正的集大成者。
鐘繇的作品有很多,無不聞名于世,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他的作品為“神品”,南朝庾肩吾更是将他的書法作品稱為“上品之上。
此外各朝皇帝幾乎都欣賞過他的作品,其中要數楷書最為傳神,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傳世之作《薦季直表》,曾在唐宋的宮中收藏,而且唐宋明清的皇帝也在上面留下帝印,元代的陸行直更是贊美道:“天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迹。”
由此便可看出它的藝術成就有多高了,可惜這一真迹也在民國十三年失傳了,其餘真迹也盡在東晉時期失傳了,可以說世人今日所見的都不是鐘繇的真迹,大都是後人的臨摹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老來得子</h1>
知道鐘繇便應該知道鐘會,鐘繇一生肝膽為國,奈何他最為疼愛的兒子鐘會最後卻走上了反叛的道路。聽說鐘繇臨終前曾把自己總結的書法秘術交予鐘會,并囑咐他要努力學習。可見他有多疼愛這個老來子了。
說鐘會是鐘繇的老來子一點也不誇張,鐘繇的生年是151年,而鐘會的生年卻是225年,仔細算算,鐘會竟然是在鐘繇74歲生的,這時候我們不得不感歎,鐘繇的身體确實好啊。
隻不過,鐘繇那時已經年逾古稀,陪伴兒子的時日無多,果然在鐘會五歲時,鐘繇就駕鶴西去了。
結語:
從鐘繇的處世态度和對書法的執着,我們都能看到,他一生都在學習和提升的路上,我們也當如此,終身學習才能終身成長。
參考文獻:
《法書要錄》
《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