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讨会举行
作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苑
来源:光明日报2021-10-29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成果《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首席专家吴付来在致辞中指出,《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采用多学科视角,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拓宽了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将以此次理论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智库平台建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学科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理论家李君如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反响,不仅是我们党的重要战略思想,更是当今世界解决世界问题的重要理念。该书至少有三个亮点:一是有很好的思路,那就是时代之问、中国之答;二是值得思考的叙述逻辑,从时间维度——天涯共此时,到空间维度——天涯咫尺,到自身维度——天下大同的叙述逻辑,对深入理解今天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基本道理,深入理解整个国家的战略非常有好处;三是具有文化内涵,从开篇讲道统、学统、政统讲起,从人类文化讲起,最后归到21世纪张载命题,用文化串起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向明认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是源自对中国自身发展目标的一种认知。中国发展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而中国发展后的和平安宁也会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这是我们对中国发展目标和世界相互联系的认知。
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王义桅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是“一带一路”研究的自然延展和深化,两者是道和术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四个自信”,是开创“告别近代,走出西方中心论”的学问,为打造融通中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当前学术研究迎来繁荣发展的契机,但受制于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总体上还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和世界需要,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关系三大视角不够通约,甚至对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存在不同的理解,更有甚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宣传而非学术,是应然而非实然,在国内外造成很大的思想认识上混乱。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目的不仅是进行跨学科、多学科对话,更重要在于超越学科界限的融合创新。
据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是全国首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CPPS)是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聚焦中国政党、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西方政党三大研究领域,致力于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的理论建构,自成立以来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政党理论研究和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人才保障和政策建议,目前已成为咨政建言的智库、学术研究的高地、外宣工作的阵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