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一个糊涂的李云迪背后 都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家长

作者:长安少年派

近日,众多周知的天才钢琴师李云迪因犯错而跌落神坛。而追究其原生家庭,是一位天才少年带着幼年超群的天赋,和母亲近乎执着的培养,实现了“出名要趁早”的华丽蜕变。华商报记者顺着李云迪的成长轨迹,与各界人士共同寻找其中的教育启示。

Q:如果我家孩子在某些领域有过人之处,该如何培养?

A:再有天赋也需要长期的练习 也需要放弃很多其他的事情。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打击乐首席刘恒自幼随父亲学习打击乐,遗传和家庭环境的优势让他在打击乐方面的才华早早显露。18岁时,刘恒已经荣获了“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专业青年组第一名。曾受“意大利国际打击乐比赛”邀请,担任打击乐评委,并举办大师班以及专场音乐会。

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刘恒认为:“要走专业路线,且专业达到顶尖,坚固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再有天赋也需要长期的练习,也需要放弃很多其他的事情。”拿大部分的音乐家、艺术家来讲,他们从小被逼着的练琴才能有所成就,有了良好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准,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深造、去学习。

家人、老师从小对刘恒严格要求,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文化课方面,刘恒也是班里的学霸。“家人和老师对我的严格不是强压式的,是我能够接受的,这些让我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习惯,严格要求的过程对我来说可以得到一种‘进步’的满足感。”谈起早年接受的教育,刘恒这样说。

很多家长只看到李云迪的妈妈每天逼孩子弹钢琴,后来他成了艺术家,自己也效仿,但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李云迪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到了什么程度。没有把握核心精神而流于形式是内卷家长的焦虑源头。西电附小马国宏校长说。他认为真正的天赋是不能够被压制的,即使没有明确的方向,这项本能也会去实践去创造机会,就像种子破土萌芽有一种内驱力。这样的孩子要走专业路线,就需要在天赋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成长环境。

Q:李云迪的成长道路能否代表“精英教育”的失败吗?

A:无论是教育环节中的家长、老师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校长李鸿同样不赞同“精英教育”理念,认为这是发生在极个别少数有天赋的孩子身上的。对于中国教育方针来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面对所有孩子。他认为:“无论是教育环节中的家长、老师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孩子,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要将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和事业发展方向,强加给孩子。切勿揠苗助长。”按教育发展情况而言,李云迪式教育某种程度而言,是一种扭曲的家庭教育。

“往往越是功利心强的家长,特别容易走极端,很容易为达目的使用尽可能多的手段,会给孩子无意中培养一种功利主义思想,这会扭曲了孩子们的价值观,会把成功换成一个个可以把握的具体利益,最终会放大个体的本能欲求。”马国宏校长如是说。

观点:艺术培养中不能过分重视专业领域发展而忽视人的综合素质

陕西省交响乐协会会长李夏河惋惜表态:李云迪是荒于嬉毁于随的典型,他从小在溺爱和严苛的规矩中长大,成名后,在专业上放松,在行为上放纵,甚至野蛮试错。这就给很多家长敲了警钟了,不要过分重视少年专业领域发展,而忽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往往为成名后埋下了隐藏的炸弹。”

李鸿校长认为:“培养学生一定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来进行培养,老师、家长在发现孩子特长的同时要积极顺应他的发展需求,给他们一个正常生长和发展的环境,不要过多的拔高。”

华商全媒体 王媛 实习生 朱玉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