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地球杂志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部的沿河、务川两县境内,总面积31113公顷。地处乌江上游,武陵山脉抬升造就了保护区所在地区的高山峡谷地貌。山顶为缓坡,缓坡包含有丰富的土壤和植被,山顶缓坡成为当地村民的住所和紧挨在房前屋后的耕地。峡谷中段为地形抬升形成的悬崖峭壁和石块崩塌形成的岩洞,峡谷的谷底是河流。在这里的悬崖峭壁上生活着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Trachipithecus francoisis)。

麻阳河猴群栖息地
在麻阳河保护区内,黑叶猴主要生活在山顶和峡谷河流之间的“夹心饼干”似的峡谷中段悬崖峭壁地带,也会经常光顾山顶上老乡房前屋后的耕地,甚至爬到屋顶晒太阳休息。谷地除了河流,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块,黑叶猴也经常光顾。在枯水季节,猴群经常会借着石块在河流的两岸穿梭,再沿着悬崖峭壁爬到山上寻找食物;
黑叶猴在河流中跳来跳去摄影:汤练宗
在河水上涨时,黑叶猴只能蹲在河流的一侧,待河水变小时,才敢沿着石块跳到对岸。有时候,河水突然暴涨,猴群的一部分已经过了河,另一部分则被暴涨的河水挡住了过河的去路,偶尔也发生小猴被困在河中石块的事件。
被山洪困在河中央摄影:汤练宗
全球的黑叶猴只分布在我国的广西、贵州和重庆南部以及越南的北部,全球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麻阳河保护区有黑叶猴72群554只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2017年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黑叶猴之乡”。
除了属于我国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还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定的濒危物种,也是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II的保护物种。
黑叶猴的起源及其同属特性
黑叶猴隶属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乌叶猴属。本属的灵长类有20个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而我国的云南、贵州、西藏和广西等省区是乌叶猴属灵长类的分布区。
根据研究大约几百万年前,乌叶猴属的祖先起源于东南亚,且沿着山脉和河流一路向北扩散。其中,黑叶猴成为乌叶猴属灵长类扩散纬度最高的种类,抵达了重庆市南川县的金佛山一带就停止不前了。至于是纬度更高形成的气候环境阻止了黑叶猴的继续北上,还是人类的森林砍伐使得黑叶猴止步于此,或两者都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种乌叶猴
在乌叶猴属的20个种中,有7个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和类似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因为它们都生活在喀斯特石山地区,故又被称为石山叶猴。有可能黑叶猴是这7种石山叶猴最古老的物种,所以这7个种又划入黑叶猴组。
黑叶猴组除了黑叶猴以外,还有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在我国广西的我国特有种属—白头叶猴(T.leucocephalus)、分布在越南北部下龙湾岛屿上的金头叶猴(T. poliocephalus)、分布在越南北部的德氏叶猴(T.delacouri)、分布在越南南部和老挝的越南黑叶猴(T.hatinhesis)、分布在老挝的老挝黑叶猴(T.laotum)和分布在老挝和越南的印支黑叶猴(T.ebenus)。黑叶猴组的这7种叶猴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都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因此又称为石山叶猴,都叫喀斯特精灵;第二,相比很多灵长类,比如猕猴来说,他们的数量很少,都属于极度濒危,且分布都很狭窄;第三,它们的形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身体全部或大部分是黑色,仅头部、肩部和尾部有不同程度的白色、金黄色,幼体和成体的毛色差异很大,幼体毛色金黄色、淡黄色,随年龄增长逐步转变成成年毛色;第四,生态习性方面,善于攀爬悬崖峭壁,夜间可利用峭壁上的石洞或平台过夜。
飞岩走壁摄影:汤练宗
黑叶猴又称为乌猿,擅长于在悬崖峭壁上攀岩,故老百姓又称其为岩蛛猴。体重6-8公斤,它们身体修长,体长60-70厘米,尾长达80厘米尾长超过体长,帮助它们在攀爬悬崖和跳跃过程中保持平衡。
长尾保持平衡
成年黑叶猴除了头部两颊从嘴角至耳基各有一条白色毛发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全部为黑色。全身大部分的黑色毛发是它们最好的隐蔽色,使它们与四周的森林和石壁融为一体。长长的黑色毛发还可以帮助它们在穿梭树林中保护皮肤,更有助于它们在冬天晒太阳时吸收热量。
毛发的保护作用
刚出生的幼体全身金黄色,一个月后毛色开始变化,头部、尾部的金黄色慢慢被黑色取代。
金黄色的小崽
不一般的家庭结构和避免近亲繁殖的精巧机制
黑叶猴的猴群一般在5~20只左右。猴群的社会也与大多数叶猴一样,属于一公多母的母系社会。所谓母系社会,就是黑叶猴的猴群核心是母系。用人类的称谓来说,是由姥姥、妈妈、女儿等亲缘关系很近的母系成员组成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猴群固定不变的部分。
一公多母,是指猴群的繁殖由一只成年公猴,多只成年母猴构成。母猴是猴群的核心,唯一的公猴是出生于其他的猴群,通过搏斗赶走并取代原来的成年公猴,继承前任的“妻妾”。新入主猴群的公猴与猴群的其他成员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带崽母猴摄影:汤练宗
通俗的比喻就是,成年公猴是黑叶猴家庭的“暂住人口”或是“过客”,大约4年一换,成年的母猴和小猴是猴群的“常住人口”。
成年黑叶猴公猴
初来乍到的成年公猴入群后,会尽最大的努力繁殖自己的后代,因为它最佳繁殖年龄和有足够强的实力保卫猴群的时间一般在4-5年。4年之后,年老体弱,就会被周边虎视眈眈的公猴们盯上,通过体力的比试和打斗,最终被取而代之。
公猴在猴群中,除了大量繁殖后代外,还需要保护自己的“妻妾”安全,经常担任站岗放哨的角色。在猴群的分工中,它算得上是最勤劳的一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切都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母猴们的任务就是养育后代。
猴群
猴群中,小猴一出生,不同的性别就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当女儿长大后依然留在家里跟母亲、阿姨、姐姐、妹妹待在一起,继续维持猴群的核心;而儿子长大到4岁前,就要离家出走。年龄相当的小公猴们聚集在一起结成临时的全雄群,每只小公猴都伺机打败其他猴群的公猴,取而代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黑叶猴平时都是很温柔,斯文,但是在发生公猴更替时,公猴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打斗,造成身体的伤害。而被打败的公猴则被赶出猴群,成为独猴,终老而死。
大自然的设计是非常完美和精致的,4~5年之后,女儿长大并开始繁殖后代时,父亲已经被打败赶走,不在猴群里了,从而避免了近亲繁殖。
黑叶猴的猴群通常不超过30只。一旦猴群过大,成年公猴的管理能力就下降,部分母猴就会被周边“虎视眈眈”的年轻公猴“拐走”,原来的猴群就一分为二了。
贵州麻阳河保护区属于喀斯特峡谷地貌,科研人员共记录到120种植物被黑叶猴采食,包括94种乔木,23种藤本植物,3种草本植物。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嫩叶占43.3%,果实占25.7%,成熟叶占20.6%。
偷食玉米被发现
有意思的是,其他地方的黑叶猴都不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和水果,只有麻阳河的黑叶猴中的部分猴群被发现盗食田里玉米和地里红薯,大摇大摆地来去自由。
“辛勤劳作”挖红薯的猴群
猴王洞猴群和香菇坝猴群
猴王洞的黑叶猴是明星猴群,见过“大世面”,是保护区的“招牌”。大凡有来客,饲养员就带着客人,来到麻阳河河谷,一声哨声,猴群纷纷出现,引得大家一阵拍照。这么近距离地看到野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神秘的黑叶猴,来客们都很开心,实际上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动物保护教育课程。
2018年,猴王洞猴群有13只个体,2只一岁多的小猴,大约是2016年下半年出生的,4只亚成体,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群黑叶猴有两只成年公猴。这在黑叶猴和他的近亲白头叶猴中的家庭结构中十分罕见,为了争夺交配权公猴们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而这两只公猴是什么状况,什么原因?尚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香菇坝的猴群更是神奇,有上房掀瓦,下地偷食的本领。香菇坝猴群有12只个体,远离麻阳河河谷,但是与村民住宅,耕地距离更近。居民的房屋和耕地成了香菇坝猴群经常光顾的地方。
光临村庄附近的猴群
这群调皮捣蛋的猴群是这一带老乡家的常客,活跃在老乡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他们有时候趴到屋顶上,久久不愿意离去,有时嬉戏打闹还把屋顶的瓦片掀翻了,无奈的老乡对这群家伙束手无策,只能苦笑,唯一的办法是报告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也会根据损害量折算现金适当补偿。
上房掀瓦摄影:汤练宗
同样是这群家伙,离老乡家的耕地实在太近了,它们天天看着地里的庄稼,盘算着地里的玉米何时成熟,抢在老乡收割前吃个痛快。无奈的村民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这群黑叶猴活动范围悬崖峭壁很少,山洞就更不用提了,谁也不会想到,这群实在太能凑合的黑叶猴居然在一片灌丛中发现了一个石洞,洞口与地面齐平,但是洞底是向下约十多米的陡峭岩壁,没有高超的攀爬本领和大胆心细的能力是不敢贸然进入的。对于这群黑叶猴来说,这简直就是再好不过的、安全的夜宿场所了,成了这群家伙最钟爱的卧室。
随着保护区的保护和宣传教育,当地老百姓对黑叶猴十分友好,大家都知道黑叶猴的珍贵和保护它们的意义,人与自然,人与黑叶猴越来越和谐。
END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1年第2期,有删节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