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从听到这句话开始,我一直都对这句话深表认同。然而,在经历了前东家的一次管理晋升后,我才发现,最贵的不是好的“人才”,而是好的“庸才”。
那段时间,公司的设计团队,准备新晋升1个主管和1名组长来管理新团队,有三位员工满足条件。
我根据日常对他们的了解情况,我非常看好员工小C,相比另外两位同事,他工作能力极强,也能和周围的同事打成一片,活动的组织能力也挺强,而且经常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结果我最看好的那名员工小C不仅升职失败,更是在一个月后离开了公司。刚开始我深感震惊,等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反而觉得这个人才,确实是我看错了。

按照公司的晋升制度,员工晋升主管需要满足入职满半年,且半年内绩效考核成绩,属于团队前20%. 然后,根据直属领导的评分,写评语,加上竞品宣讲,来获取到成为代理主管的机会。代理期为一个月,到期后表现正常,大概率都会转正。
就算参与了没有能够晋升,公司也会针对满足条件的员工。在正式主管任命下来后,对落选的员工酌情上涨薪水,以鼓励其多多贡献。所以,只要参加晋升,不论是否能上去,都会有一些好处的,这也是大家都愿意积极参与晋升的原因。
我是公司外招的运营部门负责人,由于经常有活动,还有方案需要设计团队协助,所以我对设计团队的情况也算是比较了解。对这次即将参与晋升的三位同事,也挺熟悉的。
小C是三人中,入职公司时间最短的一个,才八个月。然而由于他工作能力强,几乎每个月都是他们部门业绩的前10%。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任务安排和思路与他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他总会与对方争论一番。并且,在与人沟通时说话比较直接。这是他作为职场新人的缺点。
相比之前,另外两名员工,小A和小Z,都是入职超过两年的员工。工作能力,在我看来不如小C,但是比较听话,每次安排的任务,都完全按照要求完成,也不会根据提任何的意见。所以,我通常喜欢联系小C,来帮我们做设计。
很快晋升的评选结束了,小C不出我所料,成功成为了代理主管。然而,小A和小Z,两人都作为代理组长协助小C管理,如果表现得好,三人都可以晋升。
起初,我并没有明白老板此举的用意。直到一个月后,公布最后正式晋升任命时,我才恍然大悟。
最后的结果是,小Z成为新业务组主管,小A担任组长协助小Z。小C却被公司直接开除了。
原因是,小C在担任代理主管期间,接到数个外部客户的设计订单时,根据自己经验多次建议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变更设计要求,引起多个客户投诉。
同时,小C管理风格过于强势,对员工的要求颇多,不善于管理员工。组内最近一个月离职率激增。所以,公司以不胜任工作为由,辞退了小C。
而小Z和小A两位同事,及时按照客户要求完成了设计订单,避免了公司更大的损失。同时,二人也得到了团队其他同事的广泛认可,所以公司提拔了两人。
其实,老板早在当初竞选时,就发现了小C的问题。但他也希望通过这一个月的管理岗历练,能让小C处事变得更成熟。所以,给了小C这个机会。
之所以会安排两个组长,就是想着要两个有经验,且听话的老人能够兜得住底。没想到,这个安排还真的奏效了。后面随着小C的离开,公司的业务一点也没受到影响。大家渐渐也就忘了有这一号人了。
在后面的工作中,我也发现哪怕是在不同的企业和岗位,都有这类现象存在,往往在管理岗的人,并非是大家都认可的“人才”,反而是一些平时看上去不咋样的“庸才”。
而庸才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具备了这些人才可能不具备的特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1 听话,服从安排。</h1>
任何领导在安排工作时,首先都是希望自己的下属执行到位。能够把安排下去的事情做好。毕竟,在安排之前,领导都是经过了考虑的,要是真有问题,领导一般会提前征询大家的看法。
既然不是征询而是安排,肯定就是决定了的事情。哪怕你再不认可,也要先执行。有问题,再找领导沟通,这才是能力的体现。
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反驳领导的安排和决定,那么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纯粹要找茬了。小C就是这样的,面对客户的要求,总想着让对方按照自己说得来。所以,引起了客户的不满。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2 有更高的情商</h1>
能在一个公司干得长久的人,在公司的人际关系通常都是不错的。不论是跟领导还是跟同事们。
尤其在刚晋升后,如何保持与原来同事之间的关系,是能不能坐得稳位置的关键。小C原来很善于组织,也能跟大家打成一片。
但是在被提拔后,马上就开始当“家长”,各种提要求。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反感。而另外两位同事,仍选择跟大家打成一片,让大家有个缓冲期,对比之下,自然会更受欢迎。
所以,另外两名同事凭借着他们更高的情商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3 更清晰的自我认识</h1>
庸才们 通常都会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几许。不会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知道领导给自己的工作安排,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一开始另外两位同事,在老板任命他们两人为组长时,其实就猜到了领导对小C不放心。但两人,都深知自己的能力,并没有私下明争暗斗。而是团结起来把事情做好。最后被架空的反而只有小C一人。
而且,他们知道客户的要求不会轻易变动。所以在小C与客户争执不下时,他们就直接按照客户要求来开始设计,保证了公司的利益。
而小C,刚得到一些认可就开始飘了。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杠领导,杠客户,杠同事。就是因为,其不清晰的自我认识,让他最后得罪了所有人。哪怕,不当主管,回去再当一个普通员工,都成为了不可能。
说在最后,其实在很多公司,每个岗位的人都只是一枚螺丝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所谓人才,能做的不外乎是比普通人多一点。但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管理。
那为何不选一个,更省心更听话的人来呢?所以,哪怕你是个人才,在你没有办法改变世界的时候,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不然被淘汰的只能是你。
21世纪,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适应21世纪的“人才”
#职场达人说##职场##职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