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前言

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原本很平常的一天, 因为福州城里的一个人去世,让神州大地陷入悲痛当中。这天清晨,一位74岁的老人告别了这个世界。从此,那个骂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得个千古骂名,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的老人成为了永恒。他留给清朝、中华民族的只有满满的民族尊严,留下的只有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佳话,而大清王朝让他带走的却是在占尽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向法军妥协,让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的无尽悲伤与遗憾!这位老人就是左宗棠,大清帝国最后的余晖!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左宗棠,晚清四大名臣中真正做到一代人应该做好一代事的老人。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坎坷的科举路,入赘吃软饭

1812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的一个书香家庭。左家虽然号称是书香门第,但是实际上日子比一般的农民家庭好不了多少,因为左家三代都没有当上什么大官,他的父亲也只能靠种地和教书勉强维持如此生活所需。左宗棠六岁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学习八股文,十五岁参加县试,获得榜首,十六岁参加府试,又以第二名成绩当上了秀才,四年之后,左宗棠前往湖南省城参加乡试,成为了举人。然而左宗棠之所以能够通过乡试,成为举人,靠的不是什么硬实力,完全是运气比较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考卷在没有被主考官看见的情况下就在第一轮被刷掉了。运气好是因为那一年是道光皇帝五十岁大寿,皇帝下令多录取几个人,惊喜无处不在,刚好之前的副考官生病去世,主考官徐法绩一个人需要看四五千份被刷掉的试卷,年纪本来就大,看着看着就很烦,突然看到左宗棠试卷的时候发现他的文章写的不错,和之前的比起来让人焕然一新,于是左宗棠就被补录成举人。也许真应了那句“上天是公平的”话,左宗棠在接下来的几次会试中,都没能考上进试,运气被前面全用了。一直到三十多年之后,六十二岁的左宗棠突然要去参加考试,弥补自己多年来的遗憾,慈禧拗不过他,就送给了他一个进士的身份。

乡试结束后左宗棠回到家,同乡人以为他还会像前几次一样,顺利通过考试,没想到他会落榜,自然而然的各种嘲笑、鄙夷之声铺天盖地。左宗棠结婚之后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便住到了媳妇儿家里,衣食住行都由老婆出,开始了吃多年的软饭之旅。后来的人谁能够想到总督左大人年轻时候的生活怎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名声在外不出山,却隐世熟读各类书籍

前面我们说过,左宗棠在乡试以前都是参加什么考试都能够顺利通过的,但是为什么在之后的会试中屡次碰壁,都没有通过呢?自然不是因为试卷变难,也不是左宗棠天赋只到那儿了,是因为左宗棠的思想逐渐改变,觉得读八股文只会禁锢自己的思维,不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太多实际用处,于是左宗棠开始迷恋上看课外书,其中又最爱看地理方面的书。由贺长龄和魏源共同编写完成的《皇朝经世文编》收录了很多经世致用类的文章,这本书对左宗棠影响极大,在根本上奠定了他此后余生的思想基础,之后,左宗棠开始大量收集课外书来看。十七岁后,左宗棠就熟读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边看边注释、摘抄,对中国各地的山川险要、风土人情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几次会试失败后,左宗棠干脆放弃了科举,一门心思在家里研究地理,亲自画地图,整理出来十几册地图集。另外,他也花大量时间研究农耕问题,收集并研读了大量农学类书籍,亲自去种地做实验,并得出结论写了一篇《广区田制图说》,宣传如何科学种地的思想。

左宗棠在十八岁那年去拜访贺长龄,贺对年轻的左宗棠思想非常欣赏,于是将其介绍给自己的好友林则徐与魏源,之后湘军代表胡林翼又与左宗棠关系不错,和这么多名人经常交流,使得左宗棠名声在外,但是他一直没有出世做管,专心研究各类书籍。另外提一下,林则徐曾经对左宗棠留下一个评价:他日竟吾志者,其唯左君乎!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在此危急时刻,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请出山,投入到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中,在左宗棠的带领下,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遂撤围北去。1854年左宗棠应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此时太平军正值鼎盛时期,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攻占长沙周围多处城池。左宗棠辅佐骆秉章整治湖南内政、外援五省,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捷报频传,其它工作也井井有条。左宗棠协助骆秉章守住湖南,名声在外,时人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接下来,左宗棠开启了他平定太平军与捻军的军事生涯,1856年,左宗棠协助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夺取武昌;1860年,左宗棠在湖南招募士兵五千人,组成楚军,在江西、安徽与太平军多次作战;1861年,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次年,组建中法混合军,同时扩充中英混合军,攻陷金华、绍兴等地;1864~1866年,左宗棠攻灭太平军李世贤部。而在左宗棠参与平定太平军的这几年里,他也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同时和捻军作战,并于1868年,将西捻军围困在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动地区,一番激战后,西捻军全军覆没!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主塞防,收复新疆全境

1864年,新疆各地爆发了起义,当时的新疆有很多割据政权。这些割据政权内斗不断,其中有一派割据政权因为争斗时处于劣势,开始对外求援。就这样,盘踞在中亚的阿古柏率军进入新疆,开始占领新疆。阿古柏进入新疆之后,消灭了众多割据政权,还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到1870年的时候,阿古柏几乎占领了整个新疆。此时沙俄也趁机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就这样,整个新疆全部沦陷。

清朝内乱平定之后,解决新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是否收复新疆,朝廷出现了两种声音,第一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张放弃新疆,至于放弃新疆的理由我在李鸿章那一篇详细介绍过。第二派就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左宗棠认为,新疆是西北屏障,对西北边防意义重大,失去新疆就意味着失去蒙古以及北京,边防所需要的人数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即使舍弃新疆,军费也不会一下子多出来,因为当时西北军队被拖欠的军饷已经达到八百万两,一年只能发一两个月的工资,放弃塞防解散军队,也需要补上拖欠的军饷。1875年三月,左宗棠上书《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最终的结果是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取得了胜利。

如果没有左宗棠的坚持,清朝不会这么快决定收复新疆。1875年,清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为收复新疆做准备。看起来一切都很顺利,只要军队进入新疆就可以了。事实上,这件事根本不是这么简单,即使清朝统治者同意塞防优先,接下来面临着一个困难,即出征需要军饷,军饷需要银子。清朝最初拨给左宗棠两百万两白银,不过这远远不够。后来又从各省调给了左宗棠三百万两白银,一共给了左宗棠五百万两白银。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剩下的需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了。1877年,左宗棠得到清朝的允许,以各地海关作为担保,向汇丰银行借了五百万两白银。一共凑够了一千万两。虽然钱财不够,但军队还是进入新疆了。至于粮食紧缺的问题,左宗棠则从沙俄那里骗来了一部分,武器问题,也利用英国与沙俄之间的矛盾,也分别从两边低价购得。1878年,阿古柏被消灭,而真正的敌人才刚刚到来,沙俄对新疆垂涎已久,俄军占领着伊犁。面对着沙俄势力,左宗棠在出征之前让士兵为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抬棺出征,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沙俄如果不撤出新疆,那西征军只能马革裹尸!1881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才正式被收复,新疆问题全部解决。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左宗棠下属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次年,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左宗棠去世!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洋务运动领导者之一

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支持者和参与者,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培养和训练了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福建水师的建立与左宗棠是密不可分的。为晚清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看到了当时清朝在和西方列强的战争中的失败大多是由于军事上的失败到之,因为西方列强有着很强的军事力量。所以他效仿西方的方法创建了洋务运动,加强了中国近代先进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但是却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过程。

左宗棠,大清最后的余辉

最后,笔者来总结一下左宗棠的一生。

回头看左宗棠的一生,除了收复新疆全境之外,他做的很多事情也算不上有太大的成功,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军事强国,但是福建水师在对外的战争中也没有太多的亮眼战绩,反而比北洋水师先覆灭。和李鸿章、曾国藩一样,他也参与过对农民起义的镇压,也同样没能为晚清虚了多少命,他也在列强的强势下,做过妥协和退让。但是他在思想上,已经完全超越了李鸿章这种封建官僚,只会从农民身上捞钱,李中堂留给后世四千多万两白银,而左宗棠在死后,只留给四万两白银给几个孩子分。左宗棠在位二三十年,几乎没有什么丑闻,也不任人唯亲,对升官发财没有追求。还是借用走向共和那句话,作为一代权臣,左宗棠对得起这片土地、对得起这个国家,真正做到了一代人应该做好一代事!

有人曾言:多几个左公,不一定能给满清续命,但至少不会这么耻辱!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左宗棠西征筹响与清廷战时财政调控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战役中的国际视野

左宗棠研究初探

左、李塞防与海防之争新论

左宗棠与《伊犁条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