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的芯片,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全面推进种业创新,努力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一样种地,你一垧地打9吨多,我打11吨多,这得多卖多少钱?”
说起种地,桦川县梨丰乡繁荣村农民刘运生一脸骄傲。要问老刘的丰产秘诀,还得从种子说起。年初,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了水稻新品种龙粳3013,一向爱挑战的老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亩产超过750公斤。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潘国君说:龙粳3013将来很有可能取代目前生产面积最大的龙粳31。
十年前,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上的水稻品种几乎都是国外种子的天下,把“洋种子”赶出去的正是“龙粳31”。怎么样培育出我们自己的种子?这个问题一直激励着中国的水稻科研人员。选种犹如大海捞针,要育成一个好品种,更是难上加难。历经无数次的失败,“龙粳31”终于破土而生,同样气候条件下,比“洋种子”种出的稻秧更强壮,还抗瘟病。
如果种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中国饭碗就掌握在中国手里。随着种业翻身仗的打响,越来越多的“潘国君们”加入了“种子”培育大军。今年,北大荒垦丰种业大豆新品种龙垦3092亩产超过300公斤,创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品种亩产新高。通常良种育成需要10到12年,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长胡喜平却只用了7年。垦丰种业2020年种子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二,近5年年均研发投入达八千多万元。
今年黑龙江育种捷报频传,龙粳3010和龙粳3013均达到东北早熟粳型超级稻产量指标;绥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培育的5个大豆试验品种和省农科院高蛋白大豆品种亩产都超过520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玉米新品种亩产875公斤,高于国内玉米平均亩产一倍还多。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